李敖顾晓军留下了什么
——随笔·四千八百二十三
一、李敖的错
在〈顾晓军谈柏杨、李敖及其他〉中,我说「李敖的〈播种者胡适〉,有粗制滥造之嫌」,并指出「31年,『播种者胡适』干啥去了」。
其实,李敖在〈播种者胡适〉一文中的更大的粗制滥造是——「东风来了,来自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民国六年的九月里,北京大学来了一个二十六岁的新教授……北京大学热闹起来了!梁山泊上又是添了几条好汉,他们是:胡适之、刘半农(复)、周豫才(鲁迅)、周岂明(作人)……」
错在哪?看出了吗?看不出就先放下,给大家看三段文本,分别为李敖、孙伏园、钱理群的。
李敖,1962.1.26,发表于《文星》,「义和团的祖师爷是清人张祥晋。他大概想学司马相如那一套,写了一篇〈拟谕咪唎坚(口字旁)佛兰西等各夷檄〉。他的最大希望是:舳舻一炬,借赤壁之东风;鼓金齐鸣,穷朱儒于南海……克张斐相之英风,奚卢庐循之小寇?(阮元等编《学海堂三集》卷十七)他这种口诛笔伐的梦想居然真有人拿来实行了,那就是义和团。义和团是排斥西方最纯粹的分子,也是最知行合一的一群。他们对洋玩意一概是否定的,所以会表演大刀对洋枪、赤膊挡洋炮。他们不但深信中学为体,也深信中学为用。他们是道道地地的黄帝子孙,他们虽然光荣的失败,害得全国同胞每人都赔了银子,可是他们的阴魂不散,阴魂附在辜鸿铭身上,鼓舞这位老怪物写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春秋大义》),来做他们的安魂曲。」
孙伏园,1953年,发表于《中国青年》,「五月四日,我参加天安门大会以后,又参加了示威游行。游行完了,我便到南半截胡同找鲁迅先生去了,我并不知道后面还有『火烧赵家楼』的一幕。」,「鲁迅先生详细问我天安门大会场的情形,还详细问我游行时大街上的情形……一九一九年他并没有在大学兼任教课,到他那里走动的青年大抵是他旧日的学生。」
钱理群,2009年,「今天我给自己提了一个题目,叫做『漫说鲁迅五四』,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概念呢?提这个命题是从汪晖先生那儿来的,他曾经提到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他的文章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说五四这些发动者和参与者,他们实际上只是拥有态度的同一性,他们的同一性是有限度的,只是拥有态度的同一性。」
其一,看了以上三段,啥感觉?好,我说吧——李敖的,是阐述,有来龙去脉,有出自于哪里等,也就是所谓「干货」。孙伏园的,是叙述,很自然,很真实,因而也成为了史料。而钱理群的呢,装逼,装有学问、做学问,实为扯淡。
其二,用李敖的「义和团的祖师爷是清人张祥晋……阴魂附在辜鸿铭身上……」,比他的「东风来了……北京大学热闹起来了!梁山泊上又是添了几条好汉,他们是:胡适之、刘半农(复)、周豫才(鲁迅)、周岂明(作人)……」,啥感觉?前者,是做学问;后者,跟钱理群差不多。事实上也如此,孙伏园说得清清楚楚「一九一九年他并没有在大学兼任教课,到他那里走动的青年大抵是他旧日的学生」,《鲁迅年谱》更清清楚楚记载着「1920年,四十岁,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李敖说的「民国六年」,是1918年。1918年鲁迅与北大无瓜葛,咋「他们是:胡适之、刘半农(复)、周豫才(鲁迅)、周岂明(作人)」?李敖犯了人云亦云的错。
其实,这样的错,我也常犯,就在〈顾晓军谈鲁迅(讲演稿)〉中就有。我说「鲁迅编过最后的几期《新青年》,这是陈独秀忙着去上海建党,不再过问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才轮到鲁迅」。而这,是凭印象,鲁迅有没有真编过最后的几期《新青年》,我并没有考证。
其实,李敖也是凭印象。然而,你凭印象,我凭印象;你的一点小错,我的一点小错……这样,就会渐渐累积成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的大错。
二、顾晓军的错或对
因「顾晓军俄乌大战」,我的知乎账号被「永久禁言」是坏事;然,也未必就不是特大的好事。
因在「俄乌大战」之前,我知乎里的两大支点是「玩殘歐·亨利」和二次「打倒鲁迅」(即「鲁迅的另一面」)。而我的《顧曉軍小說【五】——玩殘歐·亨利》在出版之后,再深挖啥就没有意义了。况,「玩殘歐·亨利」的读者群,皆为反转小说爱好者,几乎没人与我开打;仅一位90后,写小说是好手,可开打就差得太远。
自然,知乎账号的损失,于二次「打倒鲁迅」几乎是灭顶之灾。因集合在「知乎」名下,又聚拢于我「鲁迅的另一面」周边的,无论是挺鲁还是倒鲁,都是高手;我每次一旦帖出文章,双方都有人会搬来史料佐证之。
如是,亦可说是环境催我二次「打倒鲁迅」。然,如此会陷入细枝末节的久战之中。而于「打倒鲁迅」,我心里很明白——在面上,是普及,而不是深挖。于我,更是需要总结,而不是再去搞啥专题。
这次在〈顾晓军谈鲁迅(讲演稿)〉后的跟帖,「这些批鲁迅的文章,大多就是搬抄来的……」,不是没一丁点道理;只是,说我「搬抄来的」实在扯淡。但,不等于没地方搬;至少,网友light12搬来的〈鲁迅为什么不骂日本人?〉,就很专业,很有水平。
因此,我从所谓「二次『打倒鲁迅』」中抽身,是正当其时。
如果不抽身,哪来〈顾晓军谈鲁迅(讲演稿)〉,又哪来〈顾晓军谈柏杨、李敖及其他〉?前者,不说是这世上、单篇概括鲁迅最好的,也几乎是最好的。好就好在,「七、蔡元培对鲁迅的三次提携」、「八、鲁迅是旧时代的一怪胎」、「九、毛泽东盖棺定论鲁迅」和「六、鲁迅没参加过『五四运动』」(文中系倒装,为读者理顺时序),说清楚了一重大问题——历史是如何成就鲁迅的。而「一、鲁迅没有自己的思想」、「二、鲁迅的几大抄袭事件」、「三、鲁迅是个没底线的人」、「四、鲁迅仇恨自己的组织」(「三」与「四」,原是一个部分;为便于「四」对应上「八」,特意拆分)、「五、鲁迅偷看弟媳洗澡等」,也基本上概括了鲁迅这个假到真时真亦假的历史人物。
而〈顾晓军谈柏杨、李敖及其他〉一文,则在境界等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三、李敖顾晓军留下了什么
李敖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中西文化论战」,留下了〈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等等。而这些文章,迄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且怕不仅是台湾,也包括大陆。
如果李敖的〈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等的现实意义,不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请看看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的辩护〉。我没说「全盘西化」的观点对,然,看他文中勾勒的历史现象,与我们的今天,又何等地相像?
李敖,除了给我们留下了「中西文化论战」等等的文章,还有就是「中西文化论战」中的「干货」的行文做派。
重温下本文篇首——李敖的「义和团的祖师爷是清人张祥晋……」和钱理群的「今天我给自己提了一个题目,叫做『漫说鲁迅五四』,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概念呢……」,你就明白——谁是在真做学问,谁是在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文科也有科研经费)而假装着做学问了。
像钱理群这样的人,如果在台湾做事,是绝对不会有饭吃,且没准还会饿死;请大家试想,有哪一家刊物、哪一家学报,会要没有「干货」,而在142个字中竟出现一连串的「题目」、「概念」、「命题」、「观点」、「同一性」之类的装逼货?
像钱理群这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一定会被淘汰;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国人做学问,就该像李敖一样有「干货」。
李敖留下了如何做学问及「干货」之方法,那么,顾晓军呢?我留下的,是人生的感悟与解决方案。这在最近的〈世上最著名的自由论〉、〈回网友:顾晓军刘军宁方舟子之比较〉、〈跨学科学者比较及辅导博士论文〉、〈顾晓军谈鲁迅(讲演稿)〉、〈顾晓军谈柏杨、李敖及其他〉中比比皆是。
也许,有人会说,这几篇文章我都点开过的,咋没看到你说的人生的感悟与解决方案?我说,先解决两点:一、如果你像我〈心术不正之带货与蠢到家〉中说的,看了标题就打自己的小广告,连第一行字的一半都没看完,那你咋会看到呢?二、如果你像〈也谈批判鲁迅〉的作者,给自己的思维套上了铠甲,是来找作文素材的,你又咋会看到?
我的文章,只有脱掉思维铠甲,抛开政见及左右等,敞开心灵,真情拥抱文字,才可能看到。
此外,看文章还有门道。最近,总有人跟我谈李承鹏。好,我就说说——大家知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吧?推敲,讲的是字秀。大家还记得北大怪才余杰的行文特征吧?那叫句秀。李大眼的〈这场战争输定了,因为我们敬礼敬得太好〉,是篇秀。
字秀、句秀、篇秀,只是看文章的第一层面。刨去了第一层面,才能看到第二层面、李敖的「干货」。再刨去第二层面,才可能感悟到第三层面。
可这么说,不要以为我吝啬,稍长点的文章中都藏着很多真东西;也不要以为我傻,无敬畏至少得有友善之心,否则啥也看不到。
顾晓军 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