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

从哪看出来我是大师级的?

从哪看出来我是大师级的?

 

    ——随笔·五千零零五

 

  上月,有些人在翻我一老博客,把访问量翻成了平时的三倍多。本月初,一干人说走都走了。

  昨日,似有人又回来了,一天的访问量是平时的五倍还多。

  如是,有一篇我于2021-04-02写的〈博客游记〉,就被大家翻得凸显了出来。

  文章都写了些啥?忘了。如是,打开看。

  其实,真没啥。不过是,一说看了网友的〈「送别」李叔同的女儿春山油子(转载)〉,二说进了一爱读《菜根谭》的人的博客,三说遇到一台湾网友说,「是顾先生本人吗……顾先生在我这个素人眼裡,是文豪级大师人物崇拜,敬仰了……」;而我,则谦虚了一番,道「……学海无涯……我算什么『文豪级大师人物』呀?李敖是大师……」

  此刻,突然,我后悔了——干嘛瞎谦虚呢?为什么不问问——他,从哪看出来我是大师级的?

  后悔,也没用了。虽记录中有,这位网友叫「旭日初昇」;可,上哪去找?

  为什么,如今我会对以往网友说我是「文豪级大师人物」在意呢?记得,过去对这些是很不在意的呀!我还至少有两次、封了好几位大师——一次,大约是2010年前后,网上管余秋雨、李银河叫大师;后来,管我也叫大师。我就说,我不是大师,但、我可以封大师,且封了石三生、毕文章(就是那把「中国需要顾晓军」作口头禅的纸媒时评家)、山寺仙妖(好像封的是准大师)等。另一次,大约是2017年前后。刘刚自称「大湿」,我想他想当大师,又不便自己说,我就封了他大师,省得他自称「大湿」(其实「大湿」是骂人话)。

  想不到曾经到处封别个当大师的我,如今竟也在意啥「大师」了。可见,我是比过去落寞了。

  其实,落寞未必不好,更不是啥坏事。记得,我跟韩寒在网上大战时,韩寒把「出名要趁早」贴在我新浪博客上,寒碜我(很多人以为,「出名要趁早」是韩寒说的;其实,这句话纯属张爱玲语录)。

  反「出名要趁早」的人,几乎没有;然,我最近得知一例——沈冰(原央视女主持人),就反对「出名要趁早」。

  沈冰,是特例,她反对「出名要趁早」,自有她的道理。而于常人,则能早出名,自然好;而若不能早出名,也不必强求。这如同「大师」——是大师,早晚会是大师;如若不是,努力、争取,也没用——做学问,怕比竞选总统都难,没有偶然性。

 

              顾晓军 2023-11-17

 

 

 

2023年11月13日星期一

顾晓军 卢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卢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随笔·五千零零四

 

  大家都知道,我自上网复出以来、近二十年,一直在批判卢梭,尤《顾晓军纪实》中的〈「自由」之思想闡述〉。

  然,也得坦率地说,我不是专门研究卢梭的,我甚至借助于顾粉团的卢德素的认知(他也借助了許良英、王元化等前人的认知)。

  今日,偶见〈王陶陶:文明的艾滋病:“白左”病毒〉,其中有不少谈到了卢梭,且有些新料。

  王陶陶的文章较长,涉及的面也较广,我还没有读透,但基本不犯忌,我试转之。这既为了大家可以进一步认知真实的卢梭,也便于我日后重读。

 

              顾晓军 2023-11-13

 

 

【转】文明的艾滋病:“白左”病毒/王陶陶

 

摘要:人类文明最不能容忍的罪恶,就是将白左的观念视为道德的典范。

 

近来,随着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和西方福利政治弊端的频显,曾被视为"绝对完美"的多元文化和政治正确,逐渐成为被各界重新讨论的争议性话题。

 

白左的源头:个体的自私和对责任的厌恶

 

尽管当今世界的白左思潮源流甚多,但他们思想最重要的成型节点则在于两位有趣的思想家:一位是法国大革命最主要的启蒙者雅克·卢梭(17121778),世界史上最早的左派政治团体雅各宾派,即是标榜卢梭思想的维护者,并推行了现代政治史上最早的族群平权措施;另一位则是在战后五六十年代的哲学家保罗·萨特(19051980),现代白左思想就是在他所热衷的"五月风暴"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中走向成熟,并逐渐从人厌鬼憎的"颓废品"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心,而萨特本人也被他的媒体崇拜者们称为"世界良心"

 

不过,在一个具备健全常识和道德观的人看来,卢梭和萨特这样的"人类良心",如果扯开被其追随者不断修饰的耀眼桌布,实际上不过是两个不择不扣的人渣。

法国思想家卢梭不仅是一个肆意玩弄女人的风流浪子,更是一个连续丢弃五个亲身骨肉的"好父亲"。从某种程度上看,后世左翼文学家笔下的"法兰西良心",其作为更像是某些为了还债而卖掉自己孩子的赌棍。唯一的不同那就是,法兰西的良心会用自己的如神之笔将其"扔孩子"的作为,描绘成"保护情人名誉""争取人性解放""义举",而心智相对古朴的赌棍则只能将父子亲情化作赌桌上的新筹码。

平心而论,丢弃一个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已属相当罕见,而卢梭却一连丢弃了五个,这实在可以称得上最彻底的"自私凉薄"之人,而这样的人能够被白左文学家称为"法兰西的良心",实际上使得笔者很长时间内对白左人士和法兰西心怀恐惧。不过,对于被卢梭抛弃骨肉的作为,没有比历史学家保罗·詹森(Paul Johnson)在《知识分子》一书中描述得更恰如其分了:"他们(卢梭孩子)都没有名字。估计他们也都没有活多长……卢梭告诉他的情人:抛弃孩子是唯一'捍卫她荣誉'的办法。然而事实上,最后唯一被保护的是这位名作家自己生活的舒适和自由,以及他自承对于父亲责任的不屑。"

萨特虽然没有卢梭那样惊世骇俗的弃子"壮举",但他和他的女朋友左翼活动家西蒙娜在标新立异方面则毫不逊色。这位被很多左翼媒体视为"人类标杆"的道德模范,在最基本的家庭伦理上糟糕得一塌糊涂,其程度哪怕是最开放的社区也难以忍受。

如果非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那么左翼报人笔下的"人类标杆"很可能只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流氓。早在战前20世纪的30年代,身为教师的萨特和西蒙娜夫妇开始尝试扮演真正的禽兽:在这里,"人类的标杆"喜欢诱骗不同的处女学生上床,随后迅速对她们失去兴趣,而伟大的女性伴侣则热衷于勾引自己的男学生,并将做爱的细节告知她的爱人。与此同时,萨特也是一位迷幻剂和安非他命用品的爱好者,曾经一度因嗜食迷幻剂而精神崩溃。

当然,与伟大的卢梭一样,杰出的左翼思潮领袖萨特同样将自己的性瘾病症和吸毒人生,描绘成一个宏伟勇猛的壮举,将厚颜无耻阐述为对"存在与虚无"的自由探索。

如果按照正派人来看的话,萨特和西蒙娜的生活实际上不过是两个吸毒淫魔的苟合。1943年,一名愤怒的母亲向法院提出控诉,控告西蒙娜和萨特腐化未成年人,作为"皮条客"使萨特诱奸了自己的女儿,然而此案后来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那么,是什么驱使白左的前驱们如卢梭和萨特等,义无反顾地反抗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呢?

白左思潮的鼻祖卢梭,在自己的《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一章里,将自己思想最本能的动机进行了最彻底的刨析,他声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对自己五个孩子的抛弃,本质上就是对约束他放纵之枷锁的抛弃,而这种枷锁就是卢梭身为父亲的责任——即卢梭认为自己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处不在的枷锁"也就是"父亲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等传统道德义务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这种对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厌恶,同样出现在萨特和她伴侣西蒙娜的人生观中。西蒙娜在她的自传《一个乖女孩的回忆录》第二卷中这样描述她和萨特的理念,"(我们都认为)婚姻将使人遭受更多家庭责任的束缚以及社会的劳役。相反,为追寻自身的独立而受的困扰远不及此沉重;对我(们)来说……自由仅仅存在于自由的头脑与心灵中。"

从卢梭和萨特两位白左先驱思想的内核中可以看出,白左道德的真正基础在于个人的绝对自私和对家庭社会责任的绝对厌弃。卢梭冷酷无情地丢弃自己的儿女,丝毫不考虑他们的死活;萨特肆意地玩弄诱骗自己的女学生,却豪不在乎她们的命运。两位"人类良心"奔放人生的背后,是其人性的绝对自私和绝对凉薄。

事实上,1964年开始的美国"反越战"运动和19683月爆发的法国巴黎五月风暴,这两场标志着现代白左意识形态走向政治舞台中央的运动,恰恰体现了白左意识形态的核心所在。美国的反战运动,是美国年轻人因逃避兵役而引发的政治运动;五月风暴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法国大学生反抗教育部"女生宿舍限制男生进入"的禁令。这两场运动,本身反抗的就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对个人的约束,即西方新一代年轻人,相比其父辈更加自私。他们美妙包装下的唯一诉求,就是挣脱道德、义务和责任对他们的约束。

法国五月风暴和美国反越战运动中,最出名的口号,"要做爱不要作战",实际上恰恰反映了对社会责任的抛弃和对个人欲望的追求——而现今欧洲和美国的左翼政治家,很多受到了"五月风暴"和美国反战运动的熏陶

 

"政治正确":确保不道德者的"道德"

 

无论是卢梭还是萨特,如果按照传统道德来看的话,都是不择不扣的流氓恶棍;不管是五月风暴中的浪荡学生(这场运动随即遭到法国相对保守的大多数民众坚决反对),还是反越战运动中逃避兵役的怯懦青年(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大多数美国人一直支持美国参加越南战争),若以传统道德而论的话,相比其父辈,实际上都是严重缺乏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自利者。

幸运的是,这些传统道德的背弃者最不缺乏的就是"文以饰非"的本事。

卢梭以巧妙的哲学构思,将他丢弃五个孩子的举动顺理成章地描述为挣脱人性枷锁的勇猛创举,并反过来指责那些试图以家庭道德和"父亲责任"约束他的社会舆论,不过是腐朽肮脏的牢笼;萨特则以重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通过宣扬"存在主义"的信条,把他厚颜无耻的生活方式硬生生地美化成对"真正自由"理念的践行;而那些试图逃避兵役的美国嬉皮士青年和浪荡懒散的巴黎大学生,则把他们自私的动机,巧妙地解释成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另外,为了标榜自己比传统道德的守护者更有道德,白左的先驱们——扔掉五个骨肉的卢梭、诱奸学生的萨特和逃避兵役的嬉皮士及希望男女生混住的巴黎大学生,提出了一些听起来更有层次、本质上却违背常理的新道德准则。

卢梭扔掉五个骨肉之后,把自己标榜为"人权"的捍卫者,表示自己时时刻刻都将公民的权利放第一位;萨特不断诱奸不同的女学生,然后声称自己将会为全世界的良知而奋斗,为了体现自己的绝对宽容和公正,他甚至抛弃了自己的祖国,表示将支持阿尔及利亚伊斯兰圣战士对法军的攻击;美国的逃兵青年不但把越共视为反抗霸权的勇士,同时也把自身描述为帮助黑人反抗种族压迫的"多元文化和族群平权"运动的推动者;巴黎的五月风暴青年的技巧则与之类似。

然而,一个连最基本的父亲对子女责任都不能践行的自私之卢梭,又怎么可能对社会怀有真正的责任感?一个连对爱人责任都不愿意承担的放浪之萨特,又怎么可能对全人类有真挚的情感?一个连公民基本义务都拒绝履行的怯懦之美国披头士,又怎么可能有信念去构建和平世界?一个连最起码的社会伦常都无视的放浪之巴黎五月青年,又怎么可能在乎人类的道德?

实际上,这些悖逆之处并不让人奇怪。因为,多元文化、平权运动和反权威等上世纪60年代开始风行的白左道德词汇,本质上是对自私者逃避基本道德责任行为的一种掩盖。

 

白左美德的本质:不付出的假道德

 

美德的本质在于责任,而责任则是一种需要长期付出的枯燥琐碎之义务。

传统价值观的美德,都是建立在具体责任基础之上的。"孝子"的美德,只可能扎根于长年累月善待双亲、尽人子之责任的行为之上;"好父亲"的美德,只可能源于一个父亲多年来尽到了养育子女的责任。"好丈夫""好妻子""好公民"同样如此,都是建立于具体的责任之上的。

但白左的道德则不同,如果这种道德算得上道德的话。

一方面,与传统道德相比,白左道德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社会责任的丢弃和对个人名声的追求。

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卢梭、萨特、掀起反战运动的美国越战逃兵和五月风暴的浪荡儿们,其思想内涵所代表的乃是对自身所必须肩负的家庭、社会责任之反抗,这些人享受到了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哺育,却不想受对应义务契约的拘束,同时还想得到更高尚的名声,于是就提出了一种不需要个体付出责任、却可以得到更好名声的新道德。

2015年的中东难民危机中,不同道德观秉持者的不同意见和相应遭遇,实际上就体现了白左道德相比于传统道德的无成本优势:主张无限接受穆斯林难民的白左人士,本身并不承担相应的安全、经济和社会之长期责任,却能够顺理成章地折取崇高的道德美名——这种施他人之慨的背后是对国家、社区和家庭毫无责任感;而对家庭、社区和国家怀有强烈责任心的传统价值观秉持者,却不得不担忧随之而来的威胁,而且还被抨击为"纳粹"或者"法西斯"的恶名。

事实上,相比于贫困的本国民众,白左人士之所以更热衷于关注中东难民,并非源于他们的高尚,而是因为关心前者只是一种传统价值观中需要长期履行的枯燥义务——即便长久的付出也很难被视为高尚,而对远方毫无瓜葛的中东难民进行关心,就可以很容易被包装成高尚的德行,是一种通过极低成本赚取名声的道德捷径。因此,某些违背常理的现象变得顺理成章:越是远方的无关之人(物),越能够得到白左人士的关心,越是相近之人,越难受到白左人士的关注。

另一方面,与传统道德偏重于默默无闻的长期付出相比,白左道德更偏重一时兴起的顺手施为和精心策划的修饰摆拍。

在传统价值观看来,没有长期具体琐碎的付出和对家庭社会责任的承担,个体几乎不可能成为传统价值观下的道德模范,所谓君子之德,"讷于言,而敏于行",即使如此。

但是,白左的道德则完全不同。无论从各个方面来看,卢梭的真实人生都与道德无关,但是这位伟大的修辞作家能够通过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新爱洛伊斯》把自己刻画为忠贞不渝之人;平心而论,萨特的责任感是极为短暂的,他可以在走下一个情人的香床之后,马上给另一个女人写情书,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则能够将这种动物一般的性行为描述为充满时尚意味的"存在主义爱情观",甚至以此将自己和西蒙娜的淫乱修饰成令人钦佩的爱情典范;与之类似,逃避越战兵役的美国青年们则将自己的怯懦构建成对和平的向往,并大肆包装;法国五月风暴的青年们同样如此。

事实上,白左人士或许缺乏真正的责任感和勇气,但却从来不缺乏对镜头语言和修辞手法的把控能力(逃避兵役的美国青年在恢复秩序的美国军队面前)

 

白左道德:文明癌症的表象

 

传统道德要求践行者承担对家庭、社区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付出。也只有在各个成员基于传统道德进行付出的基础上,家庭才能美满,社区才会发展,文明才有可能进步。这也是传统道德虽然枯燥无聊却经久不衰的关键。

不过,白左道德所起的作用则截然相反。作为一种低成本的道德,白左道德为那些不想做出长年累月的付出,却贪恋名声的聪明人提供了绝佳的登荣之梯。这种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对社会道德资源进行透支的骗术,即投机取巧者通过鼓吹至高的道德口号,让所在社区中的其他人承担由此引发的负担,然后自己从中赚取最好的道德名声。

与懒惰之人鼓吹不劳而获的极端福利政治一样,白左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私之人宣扬不劳得誉的欺诈。如果极端福利政治是对勤恳踏实之人的剥削,那么白左道德则是对老实敦厚之人的蒙骗。因此,一个施行了福利政治的国家,消耗的是他人对国家的贡献,勤劳的人将越来越少;一个践行了白左道德的社区,透支的是他人对社区的感情,虚伪的人会越来越多。

今天的西欧社会,普通民众之所以不敢站出来反对难民政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怕丢自己的脸,这本质上说明其对亲人、家庭、社区和国家缺乏责任心。

因此,无论是极端的福利社会,还是白左道德,都是一个文明走向衰微时,才会出现的产物,即社会个体变得:只在乎自己的财富和名声,而不在乎家庭、社区的前途;只考虑自己的所得,却不愿意做相应的付出。在这种氛围下,文明的财富和力量就会逐渐枯竭,并终归寂灭。

 

魏晋之祸

 

五胡乱华前夕,中原士人逐渐丧失了两汉期间的使命感,其领袖人物大多对社会责任和传统道德不屑一顾,"越名教而任自然",通过肆意妄行而相互标榜。

名臣何晏喜欢吸毒;竹林七贤阮籍的母亲死前拒绝见母,反而强求别人与自己下完棋;七贤之一的刘伶,热衷于纵酒。然而通过巧妙的修辞和标榜,这些人反而获得了传统道德坚守者难以向背的名声,吸毒的何晏被视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的士林领袖;阮籍则被誉为"礼岂为我设邪"的非俗之人;刘伶成为了"纵意所如"的豪士。

实际上,魏晋风流之后的荒诞作为,本质上不过是自我放纵。而"非汤武而薄周礼"的大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仅仅是精于标榜者对自己放纵作为的美妙标榜。

魏晋人士喜欢相互标榜,王戎赞美王衍(著名清谈家,西晋的亡国宰辅),"(当世)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王敦则称颂自己的堂兄:"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晋书·王衍传》

 

1917年的俄国"一号命令"

 

二月革命期间,为了赢得道德至高点,战胜立宪自由党,在左翼领袖克伦斯基的支持下,俄国苏维埃会议执行主席索科洛夫颁布了"一号命令",命令允许,"俄国士兵可以拒绝军官的指挥""士兵的武器由士兵委员会掌管,军官无权过问"

在这一命令的推动下,很快俄国军队就陷入了瘫痪。军人从刚开始的胸口帮着红绳,到后来的敞开军装,再到后来变成劫掠的土匪,俄国秩序与她的军队一起陷入了瘫痪,最终形成了临时政府崩溃的重要原因。

 

文明的天敌

 

世界上有很多背叛道德的恶行,但没有一种比破坏道德的恶行危害更大,白左对社会的摧残作用即是如此。

强奸、杀人、抢劫、诈骗仅仅只是违背了社会道德,但白左则是摧毁了社会道德本身。通过对自私的巧妙修辞和夸张,白左人士往往能够把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的廉价表演,包装为至高道德的体现;通过对家庭、社区价值观的肆意攻击,白左士人常常将这些最基本道德伦理涂抹成对个性的压迫和牢笼。由此满足那些投机取巧并自私爱名的聪明人,以及一心向善却单纯肤浅的蠢材,最终摧毁调一个文明赖以维系的道德基础。

一个真正理解文明价值的人,必然能够清楚洞晓犯有此类恶行之人对社会的巨大危害。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上任七日后就将鲁国"闻人"少正卯诛杀于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学生不解孔子的作为,孔子解释道,此人(少正卯)有以恶言善(五恶)、破坏世风的"小人之桀雄",故而非杀不可;东晋名将桓温则将五胡乱华中原沦陷的悲剧归咎于西晋末年士林风气的败坏,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王衍,西晋士林领袖,擅长清谈和自我标榜)

事实上,一个文明的进步和繁荣,不仅仅有赖于她物质力量的强大,更有赖于正常的道德伦理。一个鼓励好吃懒做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一个向往廉价道德的文明,是不可能维系的。就像魏晋士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我标榜一样,出于自私的白左道德本质上是文明的艾滋病,她将摧毁文明之明辨是非的本能,并使得微末小疾发展成不治之症。

所以,批判白左,不仅仅是对白左的抨击,更是对文明本身的拯救。毕竟,白左的胜利就是文明的失败,白左的失败就是文明的胜利

 

发布于2022-06-05

2023年11月12日星期日

顾晓军 《老酒馆》狗尾续貂 爷们戏结尾不爷们

 

《老酒馆》狗尾续貂 爷们戏结尾不爷们

 

    ——随笔·五千零零三

 

  我每日下午在北京卫视追剧《老酒馆》。因周末在要长跑,周五晚就在网上提前看了,周六晚又提前看了结尾。

  看后,觉着自己被伤害了,不得不说几句、写上这篇短文。

  山东人很爷们。闯关东去了东北,就更爷们了——生活所迫,不得不爷们。

  陈宝国主演的《老酒馆》(饰男主人公陈怀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其一,十多年前,陈宝国为我新浪的「网络作家圈」站过台,我也算是用我的方式回馈人家。

  其二,淘金下山的陈怀海带着一众兄弟,来到事前买下的店面,就遇上了店里睡着个死人,且被他人撞见。见招拆招——陈怀海让大家不去管,先歇下;第二天,死人不见了。警察找上门,一次次送上金沙也无济于事……这时,陈怀海的两小伙计,绑来了活着的「死者」——原来,陈怀海早看破了设的局,让两小兄弟跟踪……老警察也说出底——上面人要扒皮,不想让淘金人把钱带回山东。

  见招拆招,好戏!《老酒馆》的人,在陈怀海的要求下,要做好人。可,世界不是清一色的好人组成的。咋办?感召他人。这虽有些理想主义,然,在编剧、导演安排下,却一次次将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尤其是《老酒馆》中的人,个个都很爷们。连女人也很爷们。秦海璐演的谷三妹,很爷们;救过陈怀海的过命兄弟、女孩小晴天,很爷们;陈怀海的女儿小棉袄,很爷们……连小棉袄的娘,也很爷们——知道自己病了、没几天了,给孩子们做了棉袄和很多鞋垫;叫来亲哥老北风,把自己背进了深山之中……

  爷们,是《老酒馆》的一条暗线,更是《老酒馆》的主题。在《老酒馆》里,就连配角的配角,甚至仇人、敌人,都很爷们。比如,肉饼王的老婆,让肉饼王,要死也得死出个动静来——肉饼王跳楼,砸伤日本浪人。

  再如,陈怀海的仇人油麻子,待陈怀海寻仇到身边后,是服毒自杀的、而不是被杀。日本浪人黑木、被陈怀海打败,高呼「杀我」;而陈怀海,在谷三妹、老警察死劝下放弃了弄死黑木……当陈怀海想到死去的小哑巴、回身走向黑木,黑木便切腹自杀。

  等等、等等,这些,都为了表现两个字——爷们。爷们,是《老酒馆》的魂。然,不知编剧、导演为何要安排谷三妹是地下党。是地下党可不谈,因,谷三妹是地下党的戏在剧外,基本不展开在剧中。

  可,陈怀海的儿子桦子,爱上日本女孩尊子,则是一大败笔了——花那么多的笔墨,写桦子如何爱尊子;结果,尊子上学,学的却是秘密警察……为了不背叛国家,尊子出卖了小棉袄;小棉袄,最终被日本人枪杀了。

  好,就算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中国人,有大爱;日本人,以德报怨……然,一部爷们、很爷们的戏,最终,很爷们的陈怀海的儿子、桦子,是不是也太不爷们了?

  除非,《老酒馆》的编导想说,不抗战了,中国人的后代们,就不爷们了;或者,从此以后,就没办法再爷们。

  否则,《老酒馆》的结尾,就是狗尾续貂——一部很爷们的戏,最后太不爷们了——那尊子,说出是她害了小棉袄;桦子竟还要问,你心里曾经有过我……爱情的毒药呀!姐姐比不过杀害姐姐的凶手。

  或许,我批评错了——《老酒馆》不是狗尾续貂,编导们就是想表现不再爷们的现代中国人。

  可是,一部爷们风格的电视剧,最后不爷们了,总是败笔,就如同《大明英华》——最后,太皇太后跟着年轻时的爱慕者跑了、泛舟海上去了……

  卧槽,这就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电视剧?不优秀,我不看。

 

              顾晓军 2023-11-12

 

 

2023年11月10日星期五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究竟啥意思?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究竟啥意思?

 

    ——随笔·五千零零二

 

  见〈「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坐地能吸土」,是啥意思?〉就点了进去。

  文曰【01.三十,狼性

  孔子说:三十而立。

  三十岁,

  人已到达一个思想和心智都成熟的年纪。

  淌过了青春的河流,

  到达成熟的彼岸。

  许多时候,

  看待人和事的角度和观点都会不同。

  所谓:三十如狼。

  意思是,人到三十岁,

  就有了狼一般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

  我想作者误会了,点开「已有(12)条评论」,果然几乎所有跟帖都在批评,并指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应该是指性事。

  我试着百度,见有〈俗语:『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啥意思?古人的话有道理吗?〉,就先打开,见「小树叶说故事 202341日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像是一头狼一样凶狠,但是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就像是一只猛虎一样勇猛……」等等。然,没有网友们指出的意思。

  也许,〈俗语:『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啥意思?古人的话有道理吗?〉就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坐地能吸土」,是啥意思?〉的错误源头。

  如是,我打开百科「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词条,见「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谚语。指人在三十至四十多岁的年龄段,精力与性要求正处于旺盛时期。」

  词条不能说错,因为有时候它们需要含蓄。然,也许正因为词条含蓄,小树叶说故事等就「更含蓄」了——把性丢了,只取精力去说,因而闹出笑话来。

  其实,即便知道「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是说性事,也一样会错、一样会闹出笑话来。

  记得,我年轻时就说过「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当时的被指对象,是男的。恰巧单位的总工程师路过,他笑了笑,轻生对我说「『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是指女性」。

  为什么是指女性?当时我没好意思问。如今已问不到了,去年,他已去世了。

  有知道原委、出处的,请跟帖,让大家能够真正明白。

 

              顾晓军 2023-11-10

 

 

 

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

2023年11月8日

 

2023118

 

    ——随笔·五千零零一

 

  2023118日,立冬。

  2023118日,又是个与2020611日相似的日子。没啥事,但又不可能痛快。

  前时,我一直在晚上十点以后,看电视剧《大明英华》。因为湖南卫视总是播播播停停,我就上网查了一下,全剧总共是64集。

  前几天,湖南卫视播了61集、62集,我就等看后面的两集。可,左等右等等不来;昨晚,我就在网上看了63集、64集,才知道——网上的63集、64集,就是湖南卫视已播过的61集、62集。

  也就是说,有两种可能——其一,也许是湖南卫视播的与网上的,是两个版本;其二,湖南卫视播出时,已剪掉了其中的某两集。

  多两集、少两集,本无所谓;何况,开头我也少看了好几集,都没在网上补看。那问题在哪呢?在电视剧《大明英华》的结尾——

  结尾——汤唯演的太皇太后,最后跟着年轻时的爱慕者跑了、泛舟海上去了……

  这不是扯淡吗?我虽没看电视剧《大明英华》开头几集,但猜也猜得出——电视剧《大明英华》,讲得是朱棣以降的四代人、围绕皇位的争夺等等的故事。这虽谈不上什么铁血英雄之类,但也总是男人的戏;这样的电视剧,就只能有一种结局——大团圆——张兴艺演的那角色、后来成了个好皇帝,外加寄养到大草原上的儿子、后来回来了,封为太子之类。因为,你的整个剧的结构,规定了这样的结局。

  导演可能以为自己很聪明,或者是太看重女主演汤唯的名头了,就给她加了这么场爱情戏的结局;可,这样,整个电视剧《大明英华》、不就飘了吗?

  这,就更不用说不符合几百年前的中国、及已有一千多年的封建观了。

  也许,有人会问,就不能戏说了吗?戏说是戏说、正说是正说,编剧、导演等主创的人,在整部电视剧开拍前当理清楚;不理清楚,不是儿戏吗?至少也是一极大的败笔吧?

  估计,导演看不到我的评说,看到也未必接受;可,过几十年后呢,没准就想过来了。

  也前几天吧。哪里的文章说,谁谁谁是中国的卡夫卡。

  谁谁谁的小说,我没研究过。可,卡夫卡研究过。

  卡夫卡的东西,网上有。除了《变形记》等等外,还能找到他几行字几行字的「创作」;很多,不是一点两点。

  不好意思,早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卡夫卡的几行字几行字的「创作」,最后,我的判定——那都是些文字垃圾(傻子才会去崇拜)。

  说实在,包括《变形记》,其实也是文字垃圾。其一,请大家仔细看看,卡夫卡的《变形记》,不是通过谋篇——设计好的,通过异化把人变成大甲虫;而是卡夫卡写不下去了,把男主人公变成了大甲虫(这就如同电视剧《大明英华》的导演,最终让太皇太后跟着年轻时的爱慕者跑了、泛舟海上去)。证据,是《变形记》的整篇小说中到处可见的随意性——随意性,是任何一成熟的作家的死敌;不成熟的人、才想到哪写到哪,没有基本的构思。

  其二,大家对着卡夫卡叫好,不就是因为《变形记》?而为《变形记》叫好,不就是因为写了异化?其实,写了异化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孙悟空,不就是写异化?猪八戒,不也是写异化?整部《西游记》不都是写异化吗?大家怎么不为《西游记》写异化叫好?不为孙悟空、猪八戒等等写异化叫好呢?还有,《聊斋》里面写异化少了吗?咋也不见大家为《聊斋》里面写异化叫好呢?最要紧的,是《西游记》、《聊斋》成书都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之前吧?如是,写异化就不是卡夫卡发明的了。是不是呢?

  而写异化,既不是卡夫卡发明的;《变形记》,又看不出卡夫卡的整体谋篇来……那么,我说卡夫卡的《变形记》,如电视剧《大明英华》最终让太皇太后跟着年轻时的爱慕者跑了、泛舟海上去了……一样垃圾,应该不算是什么过分的吧?

  突然,想到——无知者无畏。无知者的卡夫卡,遇上无知者的捧场者,那是运气好。中国人再跟在后面捧,就不是运气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没脑子。

 

              顾晓军 2023-11-8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http://guxiaojun538.blogspot.com/p/blog-page_12.html 网购顾晓军新书 顧曉軍小說【五】:玩殘歐.亨利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