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星期四

劉麗輝:什么是“批评”




什么是“批评”
 
    ——读顾晓军《文学散论》
 
  顾师在《文学散论》中批评了我的一篇“小小说”,以“小说”的标准来衡量,的确犯了严重的错误,第一是没想那么多,但写作者是要多想一些的,《小说的横写与纵写》①“小说,是社会的、公共的文化与艺术类产品。小说,应该顾及他人的感受。”第二是不懂立体思维,《闲话国际会议》“立体的构思,训练着立体的思维。”《文学ABC》“构思,是创作者筹划作品的必然。”第三是不该冠以“小小说”之名,论体裁,那只是一篇散文,我是真做了一个梦,并如实地记录下了这个梦。
  《小说写作的三个问题》“小说的立意,与论文的立论不同——论文的立论,是正面的、直书的;而小说的立意,则往往是含蓄的、甚至是隐晦的,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感受。”迄今为止,事实上,我没有写过一篇“小说”,哪怕是很短的,诸多文学形式中,我唯一有点经验的,是“旧体诗”,部分地,也是出于“职业”和“专业”的需要,我给学生讲古代汉语常识,总不能自己一样不会吧。因为我写旧体诗,所以对顾师《文学散论》针对旧体诗部分的批评,不敢苟同,但尊重顾师的意见。我不写小说,但写小说评论。评论,不仅有文学的、也有社会学的意义。“接受美学”非常重视读者反馈,人人皆可“评论”。但“评论”与“批评”不同,“批评”是关于文学的“理论”②,帮助读者“判断”,提供评论“标准”。顾师是小说行家,在《文学散论》中对小说及小说家们多有“批评”,高屋建瓴,值得后学关注与借鉴。
  第一是“批评”的对象,“刀下不斩无名之辈”。
  国外,顾师主要研读了“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的作品;国内,主要分析了张爱玲热、钱钟书热等现象,兼及鲁迅、茅盾、老舍、巴金、龙应台、莫言、王小波、韩寒等等。
  第二是“批评”的目的,为“写作”也为“思想”。
  写作,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写作,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学习者,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者所在皆是,所以首先要擦亮眼睛,免得贻误终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
  第三是“批评”的方法,“俯视”而非“仰视”法。
  因为是讲“方法”,所以只举几个例子:
  1、批评欧亨利“抢镜头”和“浅”。
  《偷情抢镜头》“欧亨利的小说的构思、非常智慧,智慧得无可挑剔。”“反过来说、大家是否意识到,客观上、是欧亨利在构思小说时的自我表现、表现自己的智慧,而伤害了、他作品表现人物及其命运的、应有的主要功能?”“而本末倒置的结果,是欧亨利、给读者留下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小说的篇名,而‘没有留下’、他小说中的人物的名字、及人物的命运等等。”
  《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相比,莫泊桑的《项链》、绝对在《最后一片藤叶》之下。《项链》,也是欧亨利一类的写法、也有不可多得的浑然天成与不可复制(有品位的人,不可能再写借啥、丢了、买一个还,结果、原先的、反而是假的),但、《最后一片藤叶》有感人之处,而《项链》、是轻讽刺、缺乏内在的分量。当然,《项链》也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之处,是写了一贵重的东西,易让人记住、堵住了复制之路。然,写出最优秀的《最后一片藤叶》的欧亨利、不等于是最优秀的作家,相比、欧亨利浅、思想上没有深度与厚度;在这些方面,在对世界、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与思考上,他不如契诃夫。”
  2、批评契诃夫“浅薄”和赞赏莫泊桑“狡猾”。
  《文学与文学评论及装碧》“《胜利者》,写一小官员、请大家吃喝、诉苦,……这篇小说与《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一样,是用漫画的手法、写的一篇讽刺小品。这篇小品,让我又一次看到了契诃夫、善于抓住问题,但、其本质上则很浅薄。”“能抓住社会与生活中的现象与人物、原本是好的,然、如果不能像《套中人》那样、挖掘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一味讽刺与挖苦、甚至煽动仇恨,这、其实是种浅薄。而契诃夫,就具有这样的浅薄,他的很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浅薄。”
  《莫泊桑戏弄了浅薄者》“事实上,狡猾的莫泊桑、是在戏弄所有的浅薄者,把当、给了浅薄者们上。”“短篇小说《菲菲小姐》,莫泊桑是明写占领军少尉冯艾里克、暗写法国妓女拉歇乐,是讴歌这位身份低微的妓女、为祖国的荣誉、奋不顾身、不惜刺杀了他原本的服务对象。”“也只有这位身份低微而又柔弱、为祖国与祖国的荣誉挺身而出的妓女,才配被誉为‘菲菲’、被赞美与形容成花草茂盛、美丽的样子。试问,那占领军少尉配‘菲菲’二字吗?”“我的同胞、我的浅薄的同胞们,被莫泊桑戏弄了、被莫泊桑的狡猾戏弄了。我发誓:我顾晓军、一定会找个机会,宰了这狡猾的莫泊桑。”
  3、批评张爱玲的“视角”和“构思”。
  《读张爱玲小说之随笔》“《色戒》应该是王佳芝的视角。是不?可、看到后来,又有‘他提醒自己,要记得告诉他太太说话小心点……’。如是,作者张爱玲、岂不是全能神教”,“又拜读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问题是:既然张爱玲是全能神教,那么,后来振保变坏了、怎没有突发事件之类的交代?没有也罢,小说的最后、张爱玲这样写道‘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是张爱玲、还是个小学生呢?”
  《小说的构思与本意及风格》“‘误会法’、‘翻盘’、‘亮底’,是欧亨利小说的构思与结构的特色,也是西方的一些小说的构思与结构的特点。”“鲁迅的三大代表作《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就都没有用‘误会法’、‘翻盘’、‘亮底’之类,而是‘直抒胸臆’的写法。”“从小说的构思与结构、‘误会法’、‘翻盘’、‘亮底’之类来说,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沉香屑 第二炉香》,都不存在构思与结构。”
  4、批评王小波“油”和钱钟书“书呆子”。
  《王小波是鸡巴,李银河是他妈》“刚刚看了王小波的《变形记》,我没有看完、大概只看了不到一半。我知道了,王小波的写法、就是半真半假、似真似假,把话反过来说。这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想象力,这么说、我可以一直不停地说一天、说一星期、说一年。”“说王小波写的东西、几乎全都出版了。……这不正说明你是党的人?你爷爷我顾晓军、写了几十年、一本书也没有出版,这才牛碧!说明我是党的封杀对象、说明我才是有独立精神的自由思想家!”
  《扯卵蛋的钱钟书》“我过去知道的,《围城》喻婚姻,想进的未必能进的去、想出的未必能出的来……是好的,这也可以喻人生。但,行文的水平、绝对在张爱玲之下(难怪有人要吹捧张爱玲,原来如此、是矮子里面拔将军)。除《围城》外,钱钟书的、所谓短篇小说,是扯鸡巴蛋!与王小波差不多,区别在于:王小波插队、下放,在社会底层混过,比较油,精通半真半假、似真似假、以假乱真,把话反过来说、胡说八道之道。而钱钟书,整个儿是个书呆子!扯些自以为好笑、别人却笑不出来的所谓幽默的、鸡巴蛋!”
  当然,“批评”之后必须“树立”,恢复文学“常识”。
  1、象征与构思,构思为重。
  《文学ABC》“我有个不确定的想法:是不是西方人、不懂象征?反正,在中国的小说中、象征是比比皆是。”“鲁迅的《药》、是说这个民族病了,而茅盾的《子夜》、是说天亮之前……即便莫言的《蛙》,不也是说中国人特能繁殖?诺贝尔文学奖把《蛙》当反计划生育、我就想笑,按其象征的寓意、难道不是在支持计划生育?象征,其实就是——借某形象暗示、以物征人征事,使作品增加厚度、变得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文学ABC》“一篇短篇小说、怎么可以有两个以上的视角?当然,如果是蓄意安排的、不断变换视角,也不是不可以。但,张爱玲的《色戒》、显然是无意之中的、作者自己不自觉的变换视角,这、就不能不说是作者构思上的失败、或根本一开始就没有构思、想到哪写到哪。”“构思,其实就是——你写作的目的,十分清楚;且你想要怎样到达的、你的写作的目的的路径、也十分清楚。如此而已。”《文学ABC(二)》“‘象征’与‘构思’,构思为重;只要作品有构思,有没有象征、皆可成立。然,反过来说,只要作品有象征意味、就很难说作品是没有构思的。”
  2、描写与立意,立意为先。
  《文学ABC(二)》“以物喻物、以形象抓人,描写的第一境界。描写的第二境界,则是文字的表现力。”“描写的第三境界,是无景、无景胜有景,从内心、感受……去写。所谓景,在人物的心中;所谓景,在读者的感受中。”“‘描写、于小说、乃雕虫小技’……社会在变,描写不也该升级?至少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等所谓‘大师’、‘巨匠’的、所谓名著里的、所谓描写,在今天、在我看来,都很垃圾!还不如张爱玲。”
  《文学ABC(二)》“立意,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当是张爱玲这样的:自己,不知道自己写的、有没有意思;或者,自以为自己写的很有意思、其实没有意思。”“立意的第二种境界,就是自己很清楚在做什么、自以为很有意义。刚提到的鲁迅,就属于这一类。”“很艺术地、很文学地去表达,可以使意境无穷、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就是立意的第三种境界。”“总之,立意、统帅描写;反过来,描写、为立意服务。”
  3、简单与多意,多意为上。
  《文学性》“立意的第一种境界,是张爱玲式的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第二种境界,是鲁迅式的简单、直奔主题;第三种境界,是顾晓军式的尽可能曲笔、甚至强调作品的多意性。”“太‘简单、直奔主题’、就没有什么文学性,或者说、文学性较差,是不?而‘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即使有文学性、也是一种低级的文学性(与‘尽可能曲笔、甚至强调作品的多意性’相比),是不是?”
  《文学性(二)》“其一:文学性,与作品的整体相关、与一两句话无关。”“其二:文学性,就贵在于创造、包括不自己重复自己。”《小说写作的三个问题》“一、选材。有的材可用,有的材不可用。”“二、处理。材料选对了,处理错了,这也算是常事。”“三、立意。小说与写其他文章一样,立意至关重要。”“小说,千变万化,全在于领会了。”
  我个人,暂时没有当小说家的愿望,连写小说评论,也属“无心插柳”,但将顾师写作经验略加总结、梳理,以为可向有志者推荐,推荐读《文学散论》,另外,这对我下一步的评论也大有好处。上周,顾师文中提到或许将来会出版《文学散论》④,并且还要再多加些文章进去,这可真是好消息,我们,期盼。
  注释:
  ①本文引用,除非特殊注明,均为《文学散论》中的文章。
  ②参考阿伦特写的《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如果,打个比方,我们把不断生长的作品视为一个火葬柴堆,那它的评论者就可比作一个化学家,而它的批评家则可比作炼金术士。前者仅有木柴和灰烬作为分析的对象,后者则关注火焰本身的奥秘:活着的奥秘。因此,批评家探究这种真理:它生动的火焰在过去的干柴和逝去生活的灰烬上持续地燃烧。”《启迪 本雅明文选导言》25 ,三联书店20089月。
  ③《论语述而》。
  ④雅典学园博客《我的被动的学术人生》。
 
              2016/7/17
 

作者系顾门弟子、北大博士、云大文学院教师,曾用网名:贞云子。


 

劉麗輝:什么是“英雄”




什么是“英雄”
 
    ——读顾晓军《文学散论》
 
  《文学散论》中,顾师提到我过去在1510的即兴点评,可惜部落网站已经关闭,找不到了,所幸电脑里还存着几条①,“‘异乎于古今中外任何文学题材的小说’,独一无二,如云如水,似浅似深,真雅非雅!”“我很敬佩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清流浊水,包裹着一颗‘真心’!”“中国的网络,因为您,才新鲜、热闹、精彩、顽强、哈哈、大笑!”“一言难尽!人的一生!黄粱一梦、南柯一梦,乃、特权一梦、富贵一梦!小老百姓,又能梦什么呢?连梦也梦不到黄粱与南柯!”“不服不行啊!您老思维之敏捷、想象之丰富、动作之迅速、关怀之深切,都令人,叹为观止!”“‘无缘之缘’,才意味无穷。”“炉火纯青、已臻化境!百无禁忌、游刃有余!自我二人转、越转越精彩!”我那时还年轻,爱用感叹号。
  其实,如果不翻看过去的记录,我能记起的“点评”就只有一条,大意是,我把顾师比作小孩子,只有三四岁,所以不论他是脱光了衣服,还是往自己身上抹泥,你都觉得没什么,还非常可爱,这大概就是“无挂碍故无有不净”②吧。这就是我对顾师最初的印象。
  顾师曾建议我解释下,为什么不给张爱玲钱钟书写评论、却给顾晓军写?那是因为“评论”并非我的“专业”,我写评论纯属业余爱好友情赞助,所以没想那么多,另外就是或许如顾师在《文学性》③中所说“很多女性作家同张爱玲一样,靠女性的细腻与对文学的感性认知、在写作;若多问她们几个为什么,就什么也答不上来了”。但现在我后知后觉,我发现顾晓军与张爱玲钱钟书有本质的不同,顾氏作品擅长描写刻画小人物,但他笔下的小人物,例如之前评论过的《太阳地》《月亮地》《乡村少女》《春草少女》《少年美丽地死去》《又被强奸了》《裸体女模特》《美丽拉拉情》等等中的主人公,都有一种特别美好的品质,富于牺牲精神,在“牺牲”中“成就”,而“牺牲”,是无论如何也与张爱玲钱钟书不沾边的。张氏笔下的小市民,在“情”与“钱”的二难选择中,往往倾向于钱(钱必不可少),甚至为了钱六亲不认,以《金锁记》为核心万变不离其宗;而钱氏笔下的小知识分子,功夫全在“嘴皮子”,绘声绘色地奚落讽刺别人,却国难当头也“莫谈国事”,贪生怕死,懦弱无能。难怪顾师会在《扯卵蛋的钱钟书》中说“大陆推销钱钟书、宣传什么‘《围城》热’、‘钱钟书热’,与小说无关、与文学无关!纯粹是一种政治需要。”细思极恐!
  为什么要讨论“英雄”?
  《英雄史诗才是人类文学的方向》“人类从来都是表彰英雄与史诗,何时变成了开始表彰‘被占领’的普通人的生活了呢?”“诺贝尔文学奖、以‘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为价值取向,就显然、改变了人类有史以来的英雄史诗观。”“你可以不写大英雄,但、小人物身上也有英雄气概、英雄本色;大英雄,往往出自于那些普通的小人物。刻画小人物,要有血、有肉,要写他们的血性、写他们的气概、本色……这些,就是英雄的底色。这,就是英雄史诗观,就是构成人类社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张爱玲和钱钟书的小说,不就主要是写“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吗?很难说哪位人物身上有“英雄气概、英雄本色”,但却受到了公众乃至学界的持续追捧,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我个人,能解释的一点是,推崇或研究他们,没有风险。但研究顾晓军,顾师自己的书尚且不能在大陆出版,更何况研究他的呢?
  《名家名著与党文化》“在党文化下,不存在文学与艺术!因为,党文化、扼杀个性;而文学与艺术,讲究的、就是个性。”《500万文青今何在》“君不见当年500万文学大军中,有幸晋升为专业作家的精英们已江郎才尽,敌不住‘日风’、‘韩流’?”“文化亡国,绝非危言耸听!”“但,我们为中国文学、文化固守本土,拼尽了最后一份力气!作为个人,失败了;但,虽败犹荣!因为,作为整体——我们是抵御文化入侵的勇士、烈士!”其实,不论日风、韩流,还是美国大片,能被放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也都是经过“审查”、主要供“娱乐”的,“党文化下”,我们只能看到“党”允许我们看的部分。“有幸晋升”的“精英”们,“党”的“一分子”们,其实早已与日风韩流沆瀣一气,歌舞升平,占据着屏幕上的江山,“文化”已经“亡国”。而表演给我们看的,张爱玲钱钟书们笔下的人物,正是“被占领的普通人的生活”。再看顾晓军,这些年,好像战士冲锋攻堡垒,单枪匹马收失地,冲上去被打下来再冲上去被打下来再冲上去。
  该怎么去认识“英雄”?
  《写好小人物的美》“写小人物,就是写他们的美。通过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与经历,去表现他们(别的阶层没有或难以企及)的美。那么,能不能写小人物的丑陋的一面呢?肯定可以,精英主义者们也一直在做(如鲁迅),他们为此津津乐道。我们就不加入了,这是一‘老百姓的主义’者的由衷想法。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动机……才能为这世界的文学园地、增添不同的新形象。也许,小人物的美,是粗粝的、粗犷的、粗俗的……但,这仍然是美。这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本源。把轻浮等等,留给官吏与商贾子弟吧!这也是权势与财富、不能世世代代相传的根本之所在。”写“小人物”的“丑”的“动机”何在呢?小人物的丑陋、愚昧、无知,正是精英们可以世世代代统治、奴役、教化他们的借口。其实,眼中所见无非心中所念,苏轼佛印“牛屎”的故事家喻户晓,精英们却不自知,又怎么可能发现自身没有或“难以企及”的美呢?
  《<兵马俑>成为极品的构件及其他》“从古到今,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可能人人当官,总有人要做老百姓。而老百姓中,也总有人要为国家、女人、儿女出征、征战……”“其实,小说作者的生活、阅历、性格、思想、思维方式、提炼能力、结构能力……等等,决定一篇小说的社会性及其深度。”“一个发生了社会巨变的国家或民族,怎么会没有相匹配的文学呢?”“此生别无他求,就做个中国文学的兵马俑!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让后人来发掘。”《兵马俑》是顾晓军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塑造了一个“中国父亲”的形象,千方百计爱护妻女,拼命誓死保护妻女,善意谎言维护妻女,一切以妻女利益为重,完全不计个人得失,正像吃苦耐劳军容整齐的“兵马俑”。而顾晓军也将自己比作中国文学的“兵马俑”,那份纯朴、痴情、热烈,又岂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唯我独尊的大人们所能认识、理解或领会的?
  谁才能真成为“英雄”?
  《回眸月亮地》“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经历和痛苦与折射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及人物的形象、远比生活在没有太大变化的社会中的人的色彩要丰富得多、绚丽得多。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制造‘小说’:而他们的作家,不过是无病呻吟。”《扛起复兴中国文化大旗》“从八十年代末期至今,一批作家崛起、成为文学名人;然而,在他们崛起、功成名就的同时,文学却滑坡了。这至少说明:他们的文学,不代表文学复兴的方向。同样,也就不能过于期待现今的作家群体。”《中国文学大旗必须由我来扛》“名利双收者们,无法担当扛起中国文学大旗的重任。只有那些淡薄金钱、不计利益、不辞劳苦的人,才能够领导中国文学,走出困境、走向辉煌!”“英雄”需要“机会”,有“用武之地”,“转型期”千载难逢。历史的必然趋势,文学的复兴之路,就是江河流向的地方,在大海,在民间,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文学与文学评论及装碧》“文学家没啥了不起、不过如工种之分,谁也无权贬低糖果点心师、化妆美容师等”,“我说‘亲近小人物,关注他们的命运与艰辛’,是因为我顾晓军、对小人物有感情,是因为我顾晓军自己、也是一个小人物;而不是,我顾晓军、在关怀小人物。”《中国文学对待民众应取的态度》“著作者对待受众的态度,其实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待著作的态度。”“我以为:鲁迅先生的私塾式教化民众法,是不可取的。”“中国文学,对待民众应取的态度是:一、从根本上解决高于民众的思想;二、在行动上解决脱离民众的实质;三、于作品上实现亲近民众的态度。”《中国文学的根本问题,是个屁股的问题》“文学这东西,有时,就窝藏在生活里。”谁能想到,能写出《哦,香雪》的铁凝姑娘,在当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后,能率领250作家在大旱灾区住总统套房并豪吃大宴呢?可以肯定的是,她再也写不出《香雪》了,果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英雄”反其道而行之。
  说实话,我很惊讶,惊讶于顾师的“境界”,本以为“最高”(高瞻远瞩)的却原来是“最低”(脚踏实地)。于我而言,“写作”是种方法,设定问题,集中材料,分析归纳。所以,问题本身,往往能将写作者本人引向未知的领域,并有所发现。所以选题,至关重要。在上一篇评论中④,我论及顾师“文坛领袖才有的胸襟见识和气度,谋其政者在其位”,这一篇,万万没有料到,这个“文坛领袖”竟然是个“兵马俑”,身先士卒。可见他对“儿女、女人、国家”以及“文学”用情之深,天然舐犊,本能防卫。
  昨天,顾师发文⑤,提到“羽谈飞”“美国精神”、“鲁山老泉”“素质论”,鲁文我很少读,但羽文我最近常读,“美国精神”也是“素质论”,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升级版”的素质论,“精神”决定“素质”、“精神”决定“制度”⑥,还有就是,“启蒙”的对象不再是阿Q祥林嫂们(“脚手架的砖奴”和“黑煤窑的工人”)、而是张爱玲钱钟书(“肉食者和骚客们”)⑦。但可能吗?去教育铁凝们放弃优渥的待遇?所以,我读羽文,总是开头振奋人心,结尾沉入深渊——绝望。
  但读顾晓军,“兵马俑”“父亲”,“打工、挣钱,为女儿的成长,多出点力”,“悄悄打了两份工”,“能用几乎一生,面对、承担自己的责任”⑧,不就是成千上万“砖奴”和“工人”中的一员吗?我们自己的父亲们不也这样吗?“男人,都应该这样:为了自己的国家、女人、儿女,时刻准备着,去出征、去征战……或是战死、或是回还……那,就是命!”⑨而这样“认命”的“中国”的“父亲”的“牺牲”,在羽谈飞眼里,不过“饥民闹革命”,而心安理得享用民脂民膏的肉食者骚客铁凝们,倒成了“文明之士”⑩,唉,黑白颠倒至此,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想全天下的“父亲”“儿女”“女人”们都会做出选择,顾晓军、还是某某某。
  注释:
  ①有时跟贴,辛辛苦苦写一大堆,一发,没了,这样的教训多了,就先把写好的文字粘贴到文档,做个备份。
  ②《心经》原文是“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③本文引用,除非特殊注明,均为《文学散论》中的文章。
  ④《什么是“天才”——读顾晓军<文学散论>》。
  ⑤雅典学园《“南海问题国际论坛”》。
  ⑥参见羽谈飞博客中国《转型中国:亟需摆脱制度迷恋陷阱(上)》“美国精神是决定美国国民素质的基因,它会被不断普及化的国民素质代代传承”,“这两种判若云泥的精神钢筋,即便翻烂中美两国所有制度条条框框也找不到它们的影子,但它们又恰好是决定两国制度差异的思想灵魂。”“即便你把美国宪法背的烂熟于心,即便你把美国宪政模仿的惟妙惟肖,即便你把美国竞选弄得有模有样,如果没有美国精神支撑的先驱人物、政治勇士和公民脊梁,去开拓去建设去运行去维护,那注定是酱油转型,不轮回历史就阿弥陀佛。”
  ⑦⑩ 羽谈飞博客中国《杨绛纷争:一场重返人类的启蒙交锋》“别去启蒙脚手架的砖奴,别去唤醒黑煤窑的工人,也别寄望饥民闹革命,文明之路从来都是靠文明之士铺就,只有肉食者和骚客们奋勇向前才是重返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⑧⑨《兵马俑》收于《顾晓军小说(二)》,台湾猎海人出版社20167月。
 
              2016/7/15
 

作者系顾门弟子、北大博士、云大文学院教师,曾用网名:贞云子。


 

劉麗輝:什么是“天才”




什么是“天才”
 
    ——读顾晓军《文学散论》
 
  我问顾师《文学散论》还出吗、何时出、是否已有电子版,因为我要参考、引用,如果没有现成的,就会比较麻烦,还得回“雅典学园”①往前翻篇。顾师说一两天内整理出来,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文集已经寄到,十二个小时,我本来还想劝顾师一二十天呢,我只觉顾师真是“天才”。
  “天才”,是异乎寻常的勤奋。
  我从前有个老师,上课时美中不足,偶尔说话不够连贯,前两年才知道,他平日很少说话,研究课题,心无旁骛,要到上课前,才对着镜子,活动活动舌头,这真是我听过的最“浪漫”的学界轶闻了。他朋友极少,也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不想浪费时间。
  资中筠《知识分子感言》②“还有一个从自己的专业对开启民智做出贡献的领域是史学界,包括古代史和近代史研究,特别是近现代史……中国古代有‘殉史’的,是中国一大特色。今之学人虽然不至于因写史而牺牲性命,但是遭到各种封杀和不同程度的打压,甚至被扣政治帽子,却常有发生”,其中就有我的这位老师。
  《知识分子感言》“本该站在社会批判前沿的作家群体,在媒体上只见各种评奖、颁奖,颇为风光热闹,却很少听见为公共事务发言的声音,似乎不被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与其他国家,包括前苏联和东欧,情况大不相同”,这说明,资中筠还没有发现或还没有能力发现——作家顾晓军。
  在这个国家,要什么样的人,才被允许“各种评奖、颁奖”“风光热闹”呢,恐怕不太可能是“站在社会批判前沿”“为公共事务发言”的人吧。在这个国家,任何获得巨大成功、享受巨大名声的人,都是要加引号、打问号的,不论王石、吴建民,还是杨绛、钱钟书③。无他,邦有道、君子富且贵,邦无道、君子贫且贱④。身处三千年未变之无道之邦,儒众们,还有什么可为自己辩解的?
  我那位老师,跟顾师一样,经常锻炼身体,一个在北方冬泳,一个在南方长跑。二位的书都不能在大陆出版,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台湾。我不知道什么是“天才”,传说中的“天才”都天赋异禀、非“疯”即“傻”,例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解密》,就塑造了一个数学天才容金珍,但问题是,假如容金珍不是被正派郑当、而是被反派觉醒者先带走了,会不会就帮坏人干坏事去了?在好的环境里干好事容易,在坏的环境里不干坏事却很难,致力于创造更好环境的思想家、对人类的意义,不比科学家更大吗?
  “天才”,是异乎寻常的清醒。
  就在前天,顾师《答刘刚的质疑与批判》⑤,“众所周知,世间有《审讯心理学》。也就是说,无论你的心理素质多么过硬,人家有一套专门的学问对付你。当然,也定会有‘反审讯心理学’之类,但,这一般是特工教材,不会外传。我不是特工,没人肯教我。因此,我早在揭露韩寒之中、遭遇‘顾晓军:明天下午2点之前请不要离开家,我们要登门拜访,跟你这个大作家谈谈心’(2009-11-26 01:25)时,就‘磨快两把菜刀’、情愿因拒捕被击毙。”能清醒的前提是——知己知彼。
  “心理学”,或“心理战”,我也是前些天才意识到,因为我旁观了一场完整的“离间记”,用旧评书的讲法,是几百回合、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惊心动魄,本以为,此棋一出,即成废棋(身份暴露),未料到,“它”又出来了,果然是“人家有一套专门的学问对付你”,防不胜防。这次,又想干什么?想像忽悠某某某一样、激怒顾晓军?一怒之下,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不该做的事?能清醒的前提是——步步为营。
  《解密》中的容金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从不设防,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看来得将“天才”根据智商分为“技术型”和“思想型”,根据情商分为“疯傻型”和“智慧型”,有的技术兼疯傻如容金珍纳什,有的思想兼疯傻如尼采,有的思想兼智慧如顾师晓军。“智慧型”天才既不会发疯,也不是傻子,天性敏感,世事洞明。缺乏智慧的天才只有“专业”的清醒,足够智慧的天才还有“世俗”的清醒。我那位老师也是思想兼智慧型的,小心谨慎,牢不可破。传说中的“天才”,我没见过,现实中的,假如有,异于我等凡人,我只认识两个。
  这些年,从未听顾师提过什么“聚餐”“会友”“旅游”之类,给人的印象就是“吃饭”“睡觉”“写作”,作息没有规律。所以我知道顾师与我们不同。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做一件事的人,就是“天才”,也是“最聪明”的人,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傻”,但,他不成功、谁成功?能清醒的前提是——时间意识。
  “天才”,是异乎寻常的志向。
  于是,想到宗教的说法“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天才,是承担特殊使命的人,是符合及体现天意的人,天意即万事万物的规律。所以,各行各业均出天才。“公正第一”,“平民主义民主”,就是作为思想家的顾晓军为这个时代所作的贡献,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而作为文学家的顾晓军,则指出《英雄史诗才是人类文学的方向》⑥,发愿《扛起复兴中国文学大旗》,同时《建议开展中国文学前途的讨论》,这是文坛领袖才有的胸襟见识和气度,谋其政者在其位。且看顾晓军如何评价、分析自己的作品,仅举三例,以见一斑:
  《解读<天坑太息>》“那一路作了记号的桃花源,最终竟找不到,不正是‘小国寡民’思想与共产主义理论的结局的荒唐的预示吗?”“如果把‘天坑少女’当作无产阶级社会的化身,来自外面世界的‘顾晓军’,抵挡不住‘理想主义’的诱惑;然而,作为生存在‘理想主义’之中‘天坑少女’,就抵挡得住来自外面世界的‘顾晓军’的诱惑了吗?而‘天坑太息’本身,不就是对‘天坑’的叹气?”
  《闲话文学与品格》“《一九四八年》,是荒诞的。它,建立在虚构与写实之上,让人们似看到了‘一九四八年’、又似看到了今天;让人们,于‘一九四八年’与今天的社会现实之中思考……用文学的形象,拨动人们情感的弦,从而促动人们对社会、对现实、对昨天、对今天……等等进行必要的深思。这样的文字,才是人类和人类社会需要的文学。”
  《闲话国际会议》“从斯大林和希特勒被奉为神、而还原成人看,把毛泽东奉为神、无疑是种愚昧。或者,把毛泽东奉为神的人,他们自身并不愚昧、而不过是欲愚昧他人罢了。”“只有‘平民主义民主’的政治,才会是公正、透明的政治。而无论是哪一种的精英主义的政治,都摆脱不了千百年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愚弄民众;因此,精英主义政治、无论怎样也脱不了其愚人政治的胎记。”
  思想、情感、境界,是分不开的,决定文学成就的高低;其次才是技术,谋篇布局炼字等等。《文学ABC(二)》“立意、统帅描写;反过来,描写、为立意服务”。思想,说明文学是一种理性行为,《答圈友、论及诗》“诗,是诗人的思考角度与表达方式”,文学,是一种手段。情感,也有高尚、鄙俗之分,《小说的横写与纵写》“一味地追求感觉、是错误的……小说,不是私人订制。小说,是社会的、公共的文化与艺术类产品。小说,应该顾及他人的感受;至少,应该不存心浪费他人的时间。”《小小说的创意(二)》“当然,许有人会说,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之类,这、就是低层次了。感觉上的差别,是确实存在的;想做一个优秀的作家,调整好包括感觉在内的一切、是必须的。”至于境界,文学的最高境界为“美”,毕竟,假如人生要有所追求,也是要追求“美”、而非“丑”,《回眸月亮地》“美,是生活的要素。美,更是文学必不可少的要素。没有美,文学就不能称其为文学。而发现美,不是人人可为的。”《倘若人体艺术亦为俗,纯文学流俗又何妨》“兜售——爱国、爱人、爱美,任重而道远”。
  “天才”,不是一蹴而就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⑦,《08中国文化将V型大反转》中,顾师还在热情歌唱满怀信心,“49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是筑底的过程中的缓慢爬升!国力,在爬升!自尊心,在爬升……08、奥运年,机会来了!08、奥运年,也只是个契机——没有奥运,中国、照样会拉升!睡狮,总会醒来;地火,总会喷薄!”然而,三年之后,《哈哈,中国真的有了阴毛笔》中,顾师本人却实现了“大反转”,“我们生长在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流氓时代加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畜生时代,无比光荣、幸福、自豪呵!感谢党呀党呀党!我热泪盈眶……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如果我不能写出更多的、一如‘清明上河图’般的、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的伟大、光荣、正确的流氓与‘可怜、可悲、可耻’的畜生,我怎对得起这时代?”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仅从《文学散论》,我们无从得知,但在“顾晓军——维基百科”⑧中,有这样一条记录:“2008年初,‘倒鲁’遭《人民日报》批判及各地报刊、电台、电视节目的贬损,网上跟风辱骂的文章不下万余篇。然他不屈不挠,先后掀三次高潮,使鲁迅逐年淡出、绝迹于教科书。此后,中共对他实行低调封杀与围剿。痛定思痛,于2008年岁末之寒夜中,‘顾晓军主义’诞生。”天才之路,必经“痛定思痛”!
  《文学散论引言》⑨中,顾师交代“上网初期写的,对文学的议论、也有很多真知灼见,然,毕竟那时没怎么接触民主思想,很有点‘中国梦’的味道。想藏匿它们吧,估计日后还会被后人翻出来,且也不合我磊落的做人风格。”并与读者约法“本书之‘浅红色’部分,只可参考与引用纯文学的内容;而对有点‘中国梦’味道的文字,则不要参考与引用,以免谬误流传。”其实,大可不必,与其被后人请下神坛,不如自己主动走下神坛,这才是真实的顾晓军,真实的天才。
  我曾建议顾师写部自传体小说,多给后人留下一些第一手的资料,顾师在上周《我的被动的学术人生》⑩中说:“只愿留真实在人间”,“自述性的文章,还是可以陆续写上一些的”。我们,期待。
  注释:
  ①顾晓军博客。
  ②博客中国专栏。
  ③最近,网上关于王石吴建民、杨绛钱钟书的争论颇多。
  ④《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⑤雅典学园博客文章。
  ⑥本文引用,除非特殊注明,均为《文学散论》中的文章。
  ⑦清代诗人赵翼《题遗山诗》。
  ⑧见海归网无民主的博客。
  ⑨《文学散论》尚未列入出版计划,“引言”部分参见雅典学园博客。
  ⑩雅典学园博客文章。
 
              2016/7/11
 

作者系顾门弟子、北大博士、云大文学院教师,曾用网名:贞云子。

 

劉麗輝:呼唤“公正第一”




呼唤“公正第一”
 
    ——读顾晓军《平民主义民主》
 
  《平民主义民主》即将出版,我提前看到了书稿。
  《公正第一》①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别于传统“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的社会形态划分,顾师根据“民主/不民主”和“精英主义/平民主义”两对判断标准,将人类文明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精英主义专制——精英主义民主——平民主义民主,其中只有“平民主义”与“不民主(专制)”不能相容。中国还处在精英主义专制阶段、党权如同过去的王权,美国的精英主义民主则已经开始平民化。
  那么,精英主义民主与平民主义民主,到底有何不同呢?作为精英主义专制下的平民,我们很难想象,“夏虫不可语冰”②,中间隔着的,尚无法逾越。
  我读《平民主义民主》,以为精英主义民主与平民主义民主 、首先是核心理念上的不同。精英主义民主宣扬“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平民主义民主则坚持“公正第一、民权至上、自由永恒”。
  “法治”,其实,没有必要再强调了,“古今中外,又有哪朝哪代,没有‘法’、没有‘治’呢?‘法治’,与‘自由、民主、人权’排在一起、和谐吗?‘法治’,何尝不是‘神权’‘王权’‘党权’的、自上而下的‘治’呢?这样的‘治’,把民权放在哪里、又把‘民’作‘主’放在哪里呢?”“既然公正于人类社会这么重要——专门安排了法治这一形式,把守最后的社会公正之门,那么,我们何不叫响‘公正第一’呢?”③
  “人权”,具体落实时,容易指向“个人”,而非“民众”,不如讲“民权”。“人权与民权,就好比个性与共性。个性,是一个人的特点。共性,是一群人相通的地方。同理:人权,是以自由为前提的、个人的权力。而民权,则是公众的判别权、选择权等。”“对于不同体制的国家,应区别对待。”“其一,人家尚没有民权,又如何争取人权?其二,即使少部分人争得人权,而于大部分人又能有何补呢?”“我顾晓军,甚至怀疑:把民权问题的呼声、渐变成对人权问题的要求,是个政治大阴谋!是世界政治精英们共酿的一大政治阴谋——把社会问题个案化、分解而处理之。”“于个人,许是人权;若具有共性与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则就是民权问题。”
  “民主”,则必须要求“权力”。“‘民主’,顾名思义‘民’作‘主’。可没有权力,让‘民’怎么作‘主’呢?靠罢工、游行、街头运动、‘网络霸凌’之类吗?即使这些东西管用,不还得人家买账吗?人家不买账,又怎么办呢?人家‘神权’、‘王权’、‘党权’,都知道与权力挂钩;而轮到‘民’作‘主’了,就不要‘权’、拱手让‘权’了?”“改民主为民权”,“公众的认可、公众的选举权,就赋予了公众选举的政府;民权,就转化成了政府的权力。这样,就以‘公众认为正、方为正’、打通了(从此、才真正打通了)公众与权力之间的通道,从而证明了‘民权’的合理性;当然,同时也就证明了‘民主’的合理性。”“讲民主、而不讲民权,有假民主、伪民主之嫌。讲人权、而不讲民权,则更是有本末倒置、混淆是非之嫌。”
  “自由”,更必须要求“权力”。“自由,是权力的主体”,“也只有当‘自由,是权力的主体’时、权力体现的是自由时,自由与权力、才不是一种矛盾关系、也才不是一对对立着的矛盾。而这样的时候,自由、也还是自由、还是其原来与本身,权力、是自由的意志与外化,如民权;而通常的权力,如政府之类,则是自由之本身与自由的意志的、委托与代理机构。”“只有当权力体现的是自由、权力是自由的本身与主体时,权力、才会设身处地地、为自由着想,替自由去思考与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把自由尊为非神的神。不然,都是假的。”“如果说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是第一个层面的话,那么、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就是第二个层面了。”“自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民生与自由,便是我们常说的、最基本的民权。”
  现在看来,“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口号,与法国大革命时的“自由、平等、博爱”一样,是西方贵族与精英,在推翻王权统治中,对民众的承诺及对自身的要求,所以,“精英主义民主是打破王权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精英主义民主中的精英,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王权’吗?”“民主,是贵族创造的。同时,也是不标榜‘贵族主义’的、贵族主义民主。”“民主先驱、英国贵族们,是从王权的手中分权。而今,专制体制下的民众,是要求实现民权;民主体制下的民众,则要求充分兑现民权。”
  既然不是真正的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就一定有缺陷,“西方民主社会,在社会活动中,讲人与人之间的公正、讲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公正;而在国与国之间,就不太讲公正了,而是讲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民主社会不强调公正。” “如是,民主楷模之美国不讲公正,那么,很多国家就都会不讲公正。”“而领导世界的真实的权力,其实不看经济总量、而看经济模式,看其经济模式、是否真的可以成为世界的榜样,看世界是否认同你的价值观。”
  对内讲公正,对外则利益第一,“美国的‘国际警察’的地位的丧失,不是从奥巴马开始、且是一种必然。”“美国能够维持世界秩序,其首要、是美国参加二战、且在参与之始承诺不要土地。这,就终结了殖民主义、终结了‘炮舰政策’。以这样的姿态出现,美国、当然有资格当新盟主,也当然有资格当‘国际警察’。而当好‘国际警察’、维持好世界秩序,则靠美国的实力。这是其二。而这其二之中,又分三个层面:一、是美国的国力。二、是美国的输出模式。三、是美国的军力。”“在美国的输出模式之中,也分政治上的、现代民主的模式,与经济上的、且叫‘高附加值’的模式吧。现代民主的模式的输出,该输出的、都已输出,剩下的、一般都是些难啃的骨头。”“美国如果落伍,就在于思想的落伍。即使美国自己不能创造引导世界的思想,起码也该敢于认同。”
  “‘公正第一’的提出,是因为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和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里也存在着不公。这双重的不公,是‘公正第一’的思想理论、提出的立足点。所谓‘公正第一’,就是人们都应该建立‘公正是第一价值观’的思想与概念,从而争取在社会中及国际事务里的公正。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公正呢?没有。‘公正第一’,是一种追求;只要结果比原先公正,就体现了追求‘公正第一’的价值与意义。”“为什么要说第一、而不是第二呢?这就是扼要地说明了公正的重要性。”“平民主义民主思想,大致可以说、是现代民主思想的‘2.0版’。因此,平民主义民主、也是当今世界的民主思想的、最高峰与最前沿。且,平民主义民主、是植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本土思想。”
  前段时间,顾师与人讨论“什么是思想家”④,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例,思想就是对战争形势的清晰认识与准确判断,然后提出相应措施并经实践检验。思想有对错,实践有强弱,成败错综复杂。思想家则分大小,要看是关心个人还是群体、关心一国还是世界。
  “公正第一”的“平民主义民主”思想,肯定是关心全人类的。先看其对本国问题的分析:“如,主流社会说‘代表’、说‘和谐’,就是思想与理论的不真实。人类,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利益上;于利益,是一种分配、一种博弈……谁能代表他人利益?这种代表,包含不包含、掠夺他人的利益呢?因此,‘代表’一说、就是思想与理论的不真实。”“思想与理论的不真实、与精英们自己带头编故事的结果,就是全社会的堕落!而全社会堕落的结果,则是谁也无法在其中独善其身。”“不以公正之心、坚守真实,就是纵容造假、掺假,最终、也必然会发展到生活中、处处是假。”
  再看其对世界问题的分析:“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剩余价值’,那么、‘顾晓军主义’的关键、则是‘公正第一’;如果说‘剩余价值’的本质是揭示剥削的客观存在,那么、‘公正第一’的意义、则在于呼唤良知、呼唤社会的良知!所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推翻王权与神权之社会的资本主义也该推翻,建立共产主义。而我顾晓军认为:资本社会推翻王权与神权之社会是自然的,资本社会之本身至少尚有数几千年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只需要以平民主义民主、抗衡与改良号称‘保守主义’的精英主义民主,而无须、也无法淘汰它。”
  至于有人质疑或挑战“顾晓军主义”,这很正常,大思想家的思想本就是超前的,“平民主义民主”思想没有诞生在离它最近的“精英主义民主”的国度中,却是诞生在民不聊生四面恐怖的“精英主义专制”的国度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中、最容易出现思想家”,这既是一个普通人的不幸,也是一个思想家的大幸。“美国,是自由世界的旗帜与典范;美国的福利社会主义,是徒劳!因此,美国不处在社会转型期中,所以,既不产出思想家,也没有什么‘公知’、‘公共知识分子’。”这话看似偏激,实则事实,“饱汉不知饿汉饥”,自由世界的人们衣食无忧被免除各种后顾之忧,事不关己得过且过之下又怎能感同身受水深火热的滋味呢?
  而“公正第一”的“平民主义民主”思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难,都可视为旧精英的反动,“每当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前夜,精英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包括全世界)的精英们,总是给民众灌输‘启蒙民众’的意识。而既然‘启蒙民众’成立,那么、‘素质论’就自然成立。而‘素质论’能够成立,那么、精英们延缓社会改革或社会变革的理由、也就自然而然成立了。这,就是历朝历代(包括全世界)的精英们的、维稳之计。其实,当社会处于改革或变革的前夜,需要启蒙的是精英、而不是民众。精英,需要启蒙、需要适应正在改革或变革的社会!而民众,从来就是一个、社会的人才库。”
  “启蒙精英”,这可真是个颠覆性的意见,“‘启蒙精英’认为:当社会处于改革或变革的前夜,该启蒙的是精英,而、否认民众需要启蒙。这个‘否认民众需要启蒙’,不是替民众拒绝启蒙,而是民众中的优秀分子、早已走在了社会的前面、早已在替民众说话、早已在‘启蒙精英’,早已理性地分析出社会发展的前景、正在参与着社会改革或社会变革……而民众中的绝大部分人,必须生存第一、以发展与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为要。这也是——民众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人才库——的道理。”
  无招胜有招,不拘一格才能出奇制胜,“‘启蒙精英’,还包括这样的一个绝对的真理——精英,往往是利令智昏的、愚蠢的;而民众的智慧,则是无穷无尽的。自由,是思想的源泉。而‘精英’,则是思想(包括认识的、方法的等等)、都一步步走向程式化的结果(而程式化,则是以新锐为敌的、讲究规范、套路等等的。这也绝对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自由的、新锐的思想,有理由、也有权力、启蒙与教育、那些个自以为精英的精英们。”
  “‘公正第一’,是下个时代的文化。”“而从实际出发去分析,今后的中国民主派、至少分两派:一派,是以‘顾晓军主义’为代表的平民主义民主人士;另一派,是以刘无敌为首的精英主义的民主派的傀儡。”“总之:‘公正’,是前提,是平民主义民主者的思想武器,是与权贵、精英及其他阶层讲道理的道理;‘民权’,是实质,是新民本或曰新国本,是公众和老百姓要求自治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社会权力;自由,是根本,是人的尊严,是人类社会永远的追求……所以,才叫‘公正第一、民权至上、自由永恒’!”
  注释:
  ①《公正第一》,顾晓军著,猎海人出版社20164月。同时参见笔者《呼唤“平民主义民主”——读顾晓军<公正第一>》一文。
  ②《庄子秋水》。
  ③本文引用,均出自《平民主义民主》,不再一一注明。
  ④参见雅典学园《致刘刚》《给刘刚支招》《与刘刚谈对思想家的认知》等文章。
 
              2016/7/26
 

作者系顾门弟子、北大博士、云大文学院教师,曾用网名:贞云子。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http://guxiaojun538.blogspot.com/p/blog-page_12.html 网购顾晓军新书 顧曉軍小說【五】:玩殘歐.亨利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