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必然成为古董的几个理由
昨天,我在《赵忠祥不必为诗好诗孬太在意》一文中说--
京剧要“拉拢”年轻人,可再怎么“拉拢”也还是“拉拢”,而并非年轻人自己的“内需”。
……
中国的很多玩艺,都会成为古懂。
古懂,是好东西;但,只有收藏价值,而没有啥实用价值。
即便拥有,谁又会用秦始皇用过的碗盛饭吃呢?
为什么说京剧也必然成为古懂呢?
因为,京剧程式化的东西已经太多了。从生、旦、净、末、丑,到唱、念、做、打,再到脸谱、服装、道具等等,无不被一一程式化了。
而程式化,标志着一种艺术(包括其它)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其正在与终究要走向没落。
……
以八股文为例。八股文,也并非是一种天生的坏东西。
在全民读书、识字的人偏少,文化较为落后的年代;八股文,用其总结出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教人如何行文,有什么不好的呢?
坏就坏在:这东西的实用性太强。于是,被倡导、被广泛运用……直至僵死,成为祸害。
……
即便今日,起、承、转、合亦非是啥坏东西--
一篇好文章,必然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行文前先想起、承、转、合,写出来的一般都不会是好文章。
上面说了程式化与京剧的关系,这里继续展开话题。
……
如果抛开所有的政治观念,八大样板戏中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对京剧的程式化是一种革命。
这些剧目,在服装、道具等方面打破了程式化,在生、旦、净、末、丑上打破了脸谱化。
但,后来,八大样板戏本身,也一步步地被程式化了。
……
当然,八大样板戏的罪过,是一花开时百花煞。
我不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不是有一种将自认为好的东西,逐步程式化的特异功能?
至少,我们目前仍然还没有改掉:在政治上,一错就百错的习惯。
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会说:芭蕾舞,那不也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
是的。芭蕾舞,也是程式化的东西,也必然成为古董。
但,我们至少要注意到两个问题。
……
数百年来,世界的审美趋向,是从繁杂到简约。
服饰,更是这样。西方,从燕尾礼服,到休闲西装,再到超短裙,直至比基尼;而中国,也从长袍马褂,到中山装、解放装,再到今天的袒胸露背。
芭蕾的服饰,自诞生之日起,已超前于整个世界的审美趋向,允许你观赏男女的大腿及轮廓、允许你观赏美女的胸背。
而京剧呢?哪一天,京剧若象选美泳装走秀一样或穿地更少,年轻人还需要拉拢吗?
……
再,芭蕾起源于法国向东蔓延到俄罗斯,而后扩散到全世界。
我没有研究过:芭蕾舞,是否是一种跟随战争或经济入侵而入侵的文化入侵。
但,至少,从人口稀少的国度,向人口众多的国度传播,其开发成本是会比反之小的多的多。
我不知道:振兴京剧,是不是因为某国家领导或某高官的一句话。
若是,也没有什么错。领导或高官,希望振兴国粹,是不会错的。这,也决不是反讽。
而我,独立思考,提出:京剧必然成为古董。
也绝不会错到哪里去的。
……
错就错在,有那么一批精英、学者--
善于、并习惯于,用自己的知识与知名度,去图解领导或高官的意志。
顾晓军 2008-1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