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走活了鲁迅这着棋
——顾晓军言论•之二百五十六
昨天,我发了《顾晓军:毛泽东论鲁迅中的一次口误》一文,有网友对我用“口误”一词提出了疑义。
其实,在我上面那篇文的层面上,用“口误”一词,是准确的、恰如其分的。
既然,网友们希望我往深处扯,我就往深处扯一扯。
毛泽东论鲁迅,所知有四段话;为方便读者及本文的展开,按时间为序,均引于此: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其中对鲁迅的评价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接见文艺界代表时说:
“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33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引自《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1957年3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出版界代表时说:
“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引自《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在接见罗稷南等几位老乡时说:
“鲁迅么——要么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一句话也不说。”(引自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黄宗英《我亲聆毛泽东罗稷南对话》。作家顾晓军作了综合、编辑。)
以上四段引用,后三段是建立在“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前提下。其实,做学问是不可以假设的。
不妨,我试假设几个问题给大家看看——
假如,秦始皇能多活三十年,当时的中国会多么强大?
假如,成吉思汗再活五十年、多几支铁骑兵,元朝能否占领全世界?
假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苏联顶不住希特勒的进攻,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大家发现没有?这样假设下去,就不是做学问了,而是相当于搞文学创作。
问题是:57年,在“舆论一律”的压力下,学者、知识分子们想说话、却又不敢说;于是,就让已死去21年的鲁迅出来打头阵。
学者、知识分子们,过于功利了,没有注意到这已走进了学术研究犯忌的误区,提了不该提的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居然把毛泽东套了进来。
在作了引用与排除后,让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毛泽东,为何运用、如何运用鲁迅这个棋子。
我们先把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6年;第二阶段,1936年至1949年;第三阶段,1949年至毛泽东去世。
一、
为什么要把第一阶段的起点划在1927年呢?
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4.12政变、大屠杀,革命进入了低潮。同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后,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从此有了朱毛红军。
为什么把第一阶段的终点划在1936年呢?
这一年,鲁迅去世。早年,他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后在中学教书;用现在的话说,是海归派。后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卷入五四运动。到1927年,他已成为著名作家,挤进了当时国母宋庆龄的沙龙。
注意:上面说到“从此有了朱毛红军”。而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展露头角。在这之前,毛泽东是一大代表、中央委员、“农运王”;但,都不能算很出众。
1927年至1936年,毛泽东与鲁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相遇了。虽然,他们未曾谋面;但,彼此的共同点,是造反。你想,他们会如何对待呢?
毛泽东和他所在的组织,当时正处于弱势,自然希望已成为社会名流的鲁迅的帮助。
而鲁迅,此时已不仅仅是作家,他时而客串政治。用政治家的眼光看:毛泽东,则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很多文章说:鲁迅逝世后,上海一千多名各界代表,自发的走上街头给鲁迅送葬,他的棺木上覆盖着一面布,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我一直有个猜想:会不会是地下党组织进步群众、借此向国民党当局示威呢?这只是猜想,不作论据。
二、
在第二阶段中:为什么毛泽东在1938年牵头成立以鲁迅命名的鲁艺?1940年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为鲁迅盖棺论定呢?
1、在那个时代,鲁迅确实在知识青年中有点影响;有的年轻人,把鲁迅与许广平相互述说自己学校不是的《两地书》,当成爱情小说读。而毛泽东和他所在的组织,则需要大量被启蒙过、可以将热情化为热血的青年。
2、因为《新青年》的创办、主办人,是陈独秀;而五四运动的领军人蔡元培旗下的干将,有张国焘。在组织内,陈独秀、张国焘均曾是毛泽东的无比强劲的对手。
综合以上两点,毛泽东把五四运动的光环,赠送给仅与五四运动沾了点边、且已去世的鲁迅,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三、
为什么在建立政权以后、毛泽东还要把鲁迅捧为旗手呢?
1、任何事情,都是有惯性的。
2、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郭沫若尚且不能与鲁迅相提并论,又去找谁来取代呢?
3、对17年的文艺工作,毛泽东一直是不满意的;这在后来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亦可看出。而鲁迅,与他反而更近一些。
综上所述:毛泽东,充分利用、走活了鲁迅这着棋。
到这里,可以透露:网友要我取代“口误”的词,是“权术”。我想反问:作为一个政治家,难道不该精通权术吗?
如若一个政治家,不通权术、或不够精湛;恐怕,又要被说成胸无点墨或草包了吧?
题外的话:
由此可见:鲁迅,不过是个棋子。
鲁迅,大概也没有想到:死后,自己居然会变得如此伟大。
运用鲁迅这个棋子的毛泽东,也许更没有想到:鲁迅,竟会延绵到毛泽东时代之外。
最近,有人运用了“两个三十年”这么个概念。为方便起见,我姑且把它改造为:“前三十年”、“后三十年”。
战争年代与前三十年,鲁迅是有其利用价值的;以上,我基本上都说到了。
再总结一条:上述的岁月,无论怎么去说,在人类社会的思想史上,终将被划为——左倾思潮逐步占上风,直至鼎盛(指文化大革命)、崩溃的岁月。
那时,尊崇鲁迅是无话可说的。
问题是:在后三十年,即与左倾思潮相背的岁月里;鲁迅,这一左倾思潮的形象大使,还被尊崇。这,就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界的混乱、无知与愚昧了。
自去年始,我作家顾晓军,在网络上发动了三次“倒鲁”攻势;挨了多少骂,天知道。《人民日报》,年初还点名批判了我。
在此,我道一声:谢谢!以后,无论中国思想界多么混乱、无知与愚昧,都与我作家顾晓军无关了。
顾晓军 2008-12-16~17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