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之三大败笔
——顾晓军言论•之五十六
《鲁迅先生的错误》发在网络上后,受到众多网友的一片谩骂;因此,促使我在写作之余,去重读《孔乙己》。
现,将读后感——我的重新认识,简述如下:
一、《孔乙己》之细节败笔:
1、“孔乙己”的出处,是: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断不是那个时代的“短衣帮”所能明白的。
鲁迅先生,自己亦称之为“这半懂不懂的话”。都说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新文化运动,是提倡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文言。而此,则明显地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此,可谓细节败笔之一。
2、由“茴香豆”而引出的“回字有四样写法”,则是一种明显的文字游戏。
虽然,可以解释为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但,这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拍桌子捡掉进桌缝里的烧饼芝麻吃相比,则明显地缺乏生动性。每一位作家,内心深处都在试图超越前人,而不是简单的描模。更何况鲁迅先生呢?因此,说这也是细节败笔,应当是不为过的。
二、《孔乙己》之构思败笔:
《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孔乙己、“我”、掌柜。
毋须赘言,孔乙己是男主角;而“我”与掌柜,分别是其中的男2号与男3号。
但,鲁迅先生在结构小说时,让其男2号与男3号对孔乙己的看法、观点相同、相近,这便形成了视角的同一方向。这,就减少了一个对主角孔乙己的视角,或曰不必要地多写了一个配角,对于展开矛盾冲突、丰满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都是重大的失误。
而鲁迅先生笔下的“我”与掌柜,原本就是伙计与掌柜,视角应当是不同的。鲁迅先生,却疏忽了这一点。
当然,对于作品的构思,不能要求别人都达到我的水平。但,大家都说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那么,对旗手的要求高一点,也是应该的。这,也就构成了《孔乙己》的构思败笔。
三、《孔乙己》之立意败笔:
鲁迅先生,把笔下的孔乙己,写成了“窃书不能算偷”的贼;而之所以会成为贼,他则归结为“好吃懒做”。
一篇小说,将其主人公锁定在偷、归结为懒,本无可厚非。
然,鲁迅先生,既是向旧社会黑暗、愚昧宣战的斗士,笔下的孔乙己因穷困潦倒而致死,却找不出重要的原因,而简单地处理成“偷”与“懒”,这就未免显得太浅显了。
鲁迅先生,在他一系列的杂文中,似乎显示出很有思想;人们,亦把他当作那个时代的思想家。而《孔乙己》的立意,与一个思想家的距离,实在是相差甚远。因此,说《孔乙己》的立意,是鲁迅先生的败笔,也就不为过了。
归纳细节、构思、立意之三大败笔,可以说《孔乙己》不是一篇好小说。
而《孔乙己》之所以影响大,则完全是因为被纳入了学校的教材,经数以百万计的教师们拔高了的缘故。
顾晓军 2007-10-9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