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0 创新
——顾晓军主义:道理学•三千一百四十
上篇说到“理论……再往前走,就要创新了”。在重大发现、重大创新上,虽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但小的发现、小的创新,实际上是到处都有的。
上篇还说到“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其实,岂止是勇气、岂止是能力?至少,还要有背景、要有氛围吧。
拿思想的创新来说,诸子百家的社会背景,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战乱,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的种种拉锯……而拿科学的发展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何止是“互联网时代大型纪录片”中所提到的这个那个的名人?那《第三次浪潮》的作者与读者们的思考,就不是时代的背景与宏大的氛围吗?
我们研究“创新”,不一定要人人成为思想家、科学家等等,能成为背景、成为氛围,不也有幸?
就拿已在台湾出版的《公正第一》来说——背景,是改革开放,是被钳制的社会、向自然社会的转型;背景,是强拆、自焚、上访、截访、黑监狱、被精神病……是刑讯逼供、躲猫猫、喝水死、睡觉死、摔跤死、妊娠死……是三鹿奶、双汇肉、苏丹红、掉白块、转基因、地沟油……氛围,则是小说《尝试一夜情》等“网红”聚集起来的读者、是“打倒鲁迅”聚集起来的关注、是“狂挺邓玉娇”聚集起来的社会认同、是“揭露韩寒”聚集起来的对“素质论”的憎恨与对政治欺骗的愤怒……
我们说过“公正第一”可以追溯到“批邓理论”,甚至更远。“公正第一”,是发现者为民请命、求公正的过程,也是网友们关注与认同的过程。为民请命,需要勇气;求公正,则需要能力。
同样,有了背景,有了勇气、有了能力,还需要关注与认同。没有关注与认同,就如同没有氛围、没有土壤。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封杀我的所在。
一切具备了,就有了我的《现在时的公正与良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有了难以了然、三个“一”等的关注;就有了我的《公正是第一价值观》,就有了石三生、波心投影等的认同;就有了我的“公正第一、民权至上、自由永恒”,就有了“顾粉团”的跟读与卢德素对我的“自由永恒”的欠开拓的提醒。
其间,还有华夏黎民党的《当代部分风流人物资料存档》对“当代思想家”的公开推荐,还有风北吹的《〈现在时的公正与良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习心得》对公正与良知的“两个打通”的认识升华,还有上苍有眼、森林之子等的坚守,还有劳力、小人物等的一次又一次的“校对”,还有寄存柜的欲解囊相助(被制止)与早期不留名的解囊相助……还有无数有声与无声、公开与不公开的支持。
以上,浮光掠影地、着重说到了的是外因;而内因,则自然是主要的(于此,大家自然明白)。但,我一直都以为:培育好了外因,创新、就成功了一半;至少,也是一小半或三分之一左右。
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何况,我们都不是什么天才(我也一直以为:天才,是精英们伪造的、人造的,如编造“大楚兴,陈胜王”之类的把戏)。因此,站到卢梭、尼采的肩膀上或比他们高,都很不容易;但,我们现在做到了。
所以,“公正第一”,是时代产物、是人类社会需要,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解剖一只麻雀、解剖“公正第一”,对后来者一定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本篇有什么不足,就是没有深入挖掘从“批邓理论”到《现在时的公正与良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公正是第一价值观》、到“公正第一、民权至上、自由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关系等。而这,又确实该是研究者们的事情。
做卢梭、尼采样的创新者,或“公正第一”的氛围、土壤,或某种学问的研究者,都是有意义的。
顾晓军 2016-10-18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