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

2667 自由与思想


2667 自由与思想
 
    --顾晓军主义:平民主义民主之二千六百六十七
 
 
  我的《事物往往是立体的》之说,被今日的教育工作者相中、进入了《2015年百佳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立意专家解析之十五》、《2015年高考百日冲刺名校模拟作文题(61)》、《福建省漳州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地区联考 - 山东省实验中学--网校资源库》、《拐弯作文600_成长的代价600_拐弯初中作文_拐弯的作文》等。
 
  具体的情况,如下:
 
  15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70分)
 
  作家顾晓军说,事物往往是立体的。
  漫画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阅读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解析】: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要引导学生顾及两个材料,因此一般思维下的审题,最恰切的一种思路是因为事物往往是立体的,而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幼稚单一),因此应该学会转弯(成熟、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写到另一面,强调要保住童真之类的,一定要在行文中交代清楚繁杂“立体”的世事使人变得不“真”,因此要找回童真保住童真(如果单纯地只写找回童真保住童真之类的主题而没有交代清楚其背景,即没有顾及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必须判为离题)。其它的思路参照此标准评判。
 
  此命题、的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应该是很清晰的:第一、“最恰切的一种思路是因为事物往往是立体的,而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幼稚单一),因此应该学会转弯(成熟、全面地看问题)”。且,“如果写到另一面……即没有顾及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必须判为离题”。第二、给孩子们选择的自由,也就是思想的自由。
 
  然,不幸的、是我在“百度知道”中、看到其提供的“范文1”《勿忘初心》和“范文2”《消逝的童真》,都选择了命题、的后者(从其范文的标题中,已不难看出)。
 
  那么,这是孩子们的问题(愿意“萌”、“卖萌”、永远“萌”下去),还是孩子们在此考试前、所接受的教育的问题,或是社会的引导的问题?
 
  应该说,三个方面都有。作文命题的教育工作者,希望孩子们“学会转弯(成熟、全面地看问题)”;而望孩子们、毕竟是孩子们,如果之前、没有面对“事物往往是立体的”、之积极的思想准备,那么、选择后者、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孩子们在此考试前所接受的教育”,也肯定存在着问题。至少,让孩子们知道“事物往往是立体的”、是个循序渐进的、复杂的系统问题;没有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恐怕是很难胜任此项工作的。
 
  当然,孩子们“避重就轻”、教育工作没跟上社会的发展,都可在某种程度上原谅;而不能原谅的,则是对问题的态度。
 
  在“百度知道”中、有“作文题目 作家顾晓军说事物往往是立体的 而漫画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如何立意,谢谢”,而所谓的“提问者采纳”、则是:“题目中的主要矛盾是事物呈现的多面性和视角的单一性。其中又强调了孩子的视角尤其具有单一性。所以可以有两个中心:1.可以是强调要从多方面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一处。2.可以是强调做人不能太复杂,看事物要直指本质,向孩子学习。这个也可以提到做人要简单直面自我不要太虚伪。感觉2比较好”。
 
  其一,“强调做人不能太复杂”,可以随人愿。但,既然不复杂、又怎么看清事物、直指本质呢?“向孩子学习”,更属胡扯!照这么说,大人看事物都不直指本质,那人、干嘛要长大?岂不是、越大会越蠢吗?其二,“感觉2比较好”。这“2”,分明说不通、且是“避重就轻”、回避现实,又怎么好、好在哪里呢?
 
  还有:追问 那纯净的心灵不会被世俗所干扰 题目怎么样(_?) 回答 可以啊~有好的例子就好~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我不知,“百度知道”、有没有“审核”?即使没有,这些、也都是社会、在把孩子们引向简单。
 
  如此,“女大学生失联”、“女大学生被拐卖”等等,就更是社会的、教育的(其原本,就是社会的、教育的)问题了。
 
  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呢?问题的根子,在全社会、社会文化、包括西方文化。
 
  我顾晓军、早说过:我们的社会,给予人们的判别方式、是复杂的,如西方哲学的“化简为繁”(是我给他们的界定)、如西方法律常用的判例法(用比照、而不用条文,是不是复杂化)等等;而这样的结果,就必然使社会人的思维、简单化(原因,是畏难、“前繁后简”等等)。所以,我倡导“顾晓军主义哲学”、倡导“化繁为简”、倡导“前简后繁”、倡导“事物往往是立体的”、倡导人们的思维立体起来、复杂起来、自由自在起来……
 
  没有思想的自由自在,根本无从谈思维立体与复杂。
 
  当我们的社会,从小、就给予了孩子们、立体与复杂的思维的环境与空间,试问、还会有,“女大学生失联”、“女大学生被拐卖”等等出现吗?
 
  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教育与社会存在的方式,害了失联的、被拐卖等等的女大学生们!我们有罪!
 
  回避思想自由与思维方式自由的种种教育与文字的存在,都有罪、是犯罪!
 
  而这一类东西,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如,比较权威的“百度百科”(下面,我不引用前几日、我引用过的。何况,“百度百科”跟踪我的文章,已迅速地作了纠正)。
 
  即便作了纠正,反自由的倾向、也比比皆是。如“自由的特性”中,“第一、自由的限制性”、“第二、自由的矛盾性”、“第三、自由的危机性”……我顾晓军、请问:这,是在说自由、解释自由吗?这,不分明、是在告诉人们:自由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吗?
 
  在引用西方哲学家的一些话时,也在误导读者。如,康德说:“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如果我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如果这就叫做自由,康德说,这种思想就太肤浅了,所以他反过来讲了一句很伟大的话,康德说:“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自由,乃是野蛮鲁莽,放纵情欲……但是,当你发现你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你做错了,你说:“我不做了,我不要再做了!”而你果真就能不做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其一,做错了的事不做了,叫改正错误、而不叫“真正的自由”,是不是这理?其二,自由、有无数种结果,词条的编写者、为什么非要把自由的结果、导向做错了呢?难道自由的结果、就一定是做错了吗?不做错了、就不能自由了吗?
 
  词条还说,柏拉图说:大自然把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把感情安置在心的部位,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所以从层次来看,就很清楚的看到意志是在最低的地方,而感情是超越意志的,所以感情的位置比意志更高,理性又超越感情,所以理智的位置比感情更高……他说“为这个缘故,如果你能用感情来战胜你的意志,你是高人一等,但是高人一等不够,应该高两等,最高的人是用理性克服感情,再用感情克服意志,这样的人就是哲学家,这样的人就是世界上最高超、最有人格的人”。
 
  这柏拉图的“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不是扯淡吗?不是想安置在哪、就安置在哪吗?柏拉图的原话及其语境、我就不去查考了,仅从词条看、用意至少有三:一、宣扬这样的哲学家、高人一等;二、要普通人、放弃意志;三、自由、应受理性的约束,而从根本上、否定自由的存在。
 
  其实,即便是不误导、真正愿意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终究是少数(如,流浪汉、就比较无拘无束。可,有多少人、愿意去做流浪汉呢);而绝大多数的人,则愿意接受社会的约束,是在社会的约束下、去争取更多的、更大的自由。
 
  同理,因为畏难等等,这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会像作文命题中的孩子一样、会放弃复杂、放弃思维的自由,而选择简单、选择思想的不自由。连卢梭、都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这“却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不就是卢梭对自由的畏难?如此,社会、为何还要竭力误导人们呢?
 
  有自由的思想,才会有想象力、创造力……这样的道理,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至少,也应该是所有的社会精英们、人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难道不是吗?那么,为什么、还要设法误导人们呢?
 
  我一贯强调“公众认为正、方为正”。或许正因“公众认为正、方为正”,人们才把卢梭的“却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扔掉,而只留下“人人生而自由”、传扬。或许,这才是自由与思想的、渴望与真正意义。
 
 
              顾晓军 2015-3-7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http://guxiaojun538.blogspot.com/p/blog-page_12.html 网购顾晓军新书   顧曉軍紀實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12942177 顧曉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