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5 街头运动(四论:介绍与答疑)
--顾晓军主义:平民主义民主•之二千六百四十五
小王 发表于 2015-01-21 08:01:48 :请博主介释一下:游行、集会、弱势群体占路讨薪、村民抗强拆迁、集结上街追查追讨集资款!等等。这是街头运动吗?街头运动的类型、规模、最终什么样结果?街头运动是一种政治进步是政治的现代化,从前就有的,怎么变成政治进步,现代化?怎么理介对抗有恶性或良性?请先生多讲讲!要去上班了再见。
以上于《三论街头运动》后。
说实在话。我写文章、论述什么,是不依赖资料的。过去如此,写《平民主义民主》这部书如此;关于街头运动的《街头运动指南》、《街头运动之再探讨》、《三论街头运动》,亦是如此。
为应对小王的要求,我搜索了“街头运动”,结果是--百度百科:“ 1定义 2具体种类 ▪ 特技单车 ▪ 滑板 ▪ 直排轮滑 ▪ 滑板车 ▪ 街头篮球 ▪ 街头足球 ▪ 街舞 ▪ 跑酷”。互动百科,基本上与百度一样。维基百科,则干脆啥也没有。
再搜索,读到闾丘露薇的《街头运动》(附一);后,又有幸读到‘《我们台湾这些年2》试读:“嘉年华”般的街头运动’(附二);再后,读到《街头运动不是民主本身!》(附三)。在这些之后,想到搜“街头政治”,才在百度百科有所收获(附四)。
百度百科的“街头政治”的第一句,就是“通常说的‘街头政治’指的是有组织的街头运动”。但,这个词条的批评倾向、过于明显,甚至明确地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街头政治’的现实看,它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拓展其势力范围和在别国建立亲美政权的有效工具。”
其实,据我顾晓军所知:在西方民主国家里,也不欢迎、甚至害怕街头运动。至少,大家待会读一读闾丘露薇的《街头运动》、即可能感知一二。
再,就是《街头运动不是民主本身!》中的“‘民主’,最通俗地理解就是‘数人数’”和“而街头运动,则是追求‘绑票式’的强迫成交”及“大多数街头起家之人,执政后都成为了集权者”,也是种政治偏见。
其一,把民主、说成是“数人数”,至少是对民主的一种误解。民主,其实是一种思想、更是现代的社会体制,是“多党制”、“三权分立”等等。“数人数”,只出现在大选或公投的时候。
其二,说街头运动、追求“绑票式”的强迫成交,也至少是偏见。如果说“绑票式”,还有什么比专制政治更“绑票式”呢?而“强迫成交”,更是想当然。至少,台湾太阳花运动、香港雨伞运动,都没有成交,又何来“强迫成交”呢?
其三,于“大多数街头起家之人,执政后都成为了集权者”,也属混淆视听。一、街头运动与颜色革命,是有区别的。街头运动,主要是表达诉求、并不是企图推翻政府。如,台湾太阳花运动、是反服贸,没听说要推翻政府,也不可能成功后、出任政府首脑。二、“执政后都成为了集权者”之关键,不是执政者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如果体制是完善的民主体制,谁执政、也无法成为集权者。
此外,我以为:“街头政治”与“街头运动”,是两个概念。“街头政治”,是广义的。其一,包涵像台湾民进党、起家的全过程。其二,包涵台湾太阳花运动、香港雨伞运动等。其三,包涵小王跟贴中提到的一般的“游行、集会”等。而“街头运动”,是相对狭义的。只包涵台湾太阳花运动、香港雨伞运动等,而无法涵盖像台湾民进党起家的全过程、这一类。原因也很简单,你不能把民进党的建党、说成是“街头运动”。反之,偶尔发生的“游行、集会”,也不能称作“街头运动”。
街头运动,一般、发生在一个城市的某一街区,而其政治诉求却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而是整个区域的。同时,街头运动、是有一定的持续性的。
由此可见,小王所问及的“游行、集会”,不能简单视为街头运动。所问及的“弱势群体占路讨薪、村民抗强拆迁、集结上街追查追讨集资款”,不是街头运动;且,如果为他们好,就别把他们往街头运动上扯。至于类型、规模、最终结果,也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街头运动、是一种政治进步、是政治的现代化……我在《三论街头运动》中、已说清楚了。
“从前就有的”,这话不假。但,没有人、挖掘街头运动的意义,更没有人、把街头运动、作为平民主义民主的实践的形式之一。这就如同--同样是吃饭,有的人是充饥、有的人是吃饭、有的人是享受……是不?
上面,我还特别、把街头运动与颜色革命、区分开来,这、也是为平民主义民主的实践、多争取一条道路。而这,是不是、也能够回答“怎么理介对抗有恶性或良性”?
顾晓军 2015-1-21 南京
附一:闾丘露薇《街头运动》(2012-07-17)
外滩画报专栏
---------------------------
第一次深入体验街头运动,是在1999年,住进了酒店,忽然听到窗外热闹的人声,推开窗户,原来是一批年轻人在抗议马上要举行的世贸部长级会议,反对全球化。那个时候,当我和摄影师开始拍摄采访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这场小规模的示威,会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扩展,最后,警方要采取宵禁,发射橡胶子弹和胡椒喷雾来控制场面。
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尝到了胡椒喷雾的滋味,也经历了警察发射橡胶子弹,大家拔腿狂各散东西的场景。
示威者是和平,这也是警方必须克制的最大原因,但是一旦走上了街头,无数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了一起之后,就连组织者也很难杜绝一些趁火打劫,或者是采取极端手法的人。那一次,一夜之间,十多家连锁品牌店被砸了玻璃,这让现场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因为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开始有人担心治安问题,也开始有了批评当地警方缺乏能力控制不力的声音。事实上,最后联邦政府出动了国民自卫队来维持秩序,而那次部长级会议,也宣告终止,因为与会的代表,根本没有办法进入会场。
那次算是反对全球化运动的街头运动高潮,我不太清楚是从哪一年开始,这样的示威开始越来越小规模,不管是APEC还是G8,示威者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元,加入了反战,加入了要求减排等。虽然大家透过媒体的镜头,会觉得示威的场面情绪高涨,但是人在现场,更有嘉年华的感觉。沿途也有警察,但是显然警察的工作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守好各个路口,确保示威者在制定的路线进行。
街头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声音,除了要让周边的民众听到,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媒体报道,也因为这样,不管是采取激烈的身体冲撞,还是行为艺术表演,或者是特别的口号,都是示威者吸引媒体以及大众目光的方法。
只是,虽然大众认同,个人有走上街头表达意见的自由,也因此对于警方采取强硬手段,针对和平示威的民众,总是会站在谴责政府的一边。但是如果示威者本身主动采取比较激烈的行为,看法就会比较分歧,这是因为,在大众眼中,警察本身具有维护治安的责任,如果他们的作为是为了控制场面,那只不过是在履行职责。
也因为这样,警察如何采取行动,采取怎样的行动,使用哪些手段,是非常专业的决定和技能。
我在香港上班的地方,是在新界的一个工业村内,这两年,时不时的,进出的时候,会看到一群群的警察聚集在门外。刚看到的时候会很诧异,看过几分钟就明白,这是警方在进行训练,好几次,看到他们在模拟训练如何面对工人罢工。
这是必须的。03年世贸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那些示威经验丰富的韩国农民来到了香港。在他们来之前我就有点担心,担心香港的警察是否能够应对他们。这是因为,在韩国采访过这些韩国农民集会抗议,看看他们手中的装备,铁铲,竹竿,还有布置的像演唱会一样专业的集会的地方;在看看警察,一辆辆大巴士,玻璃窗外都焊上了铁栏,还有好几辆水车,警察们的头上戴着头盔,手上拿着盾牌。至于韩国记者们,手臂上挂着写有“press”字样的臂章,同样带着头盔,摄影机还有照相机外面都套着塑料袋。当示威开始之后我才明白,这是必备的。那一次,冲突开始不久,我们的摄影机就差点被水枪击中。
于是我和我的同事开始担心,当这些韩农们来到香港,习惯了民众和平示威,只需要维持一下秩序的香港警察,是否应对得了?毕竟对于韩国警方来说,这些韩农,比起当年韩国大学生抗议军政府时候的场面要轻松的多了,那天的结果是,示威者推翻了一辆警察的大巴士,警察把示威者控制在示威区内,媒体报道了韩农们的诉求,照片和电视画面自然非常好看,没有人受伤或者被捕。
结果,面对韩农,香港警方虽然没有水枪,但有胡椒喷雾,还有盾牌,香港媒体兴奋异常,戴上了防毒面具,不过一个同行笑着打电话来向当时人在美国的我报告现场见闻:“你知道吗,韩农一冲,好几个警察的盾牌就掉地上了,结果是韩农帮手捡起来,送回对方,然后再冲,哈哈,他们肯定觉得,香港警察太弱了,至少有点回合才好看呀。”
那次,韩农在香港出尽了风头,不过仔细想想,也仅此而已,他们的诉求是啥,香港人关心的不多。不过,韩农的表现,倒是给了香港的街头运动不少启发,显然启发的更多的是警方,发现胡椒喷雾是很有用的工具。今年甚至从澳大利亚引入了水马。在国外,这是防备恐怖分子的装备,那么放在香港街头,会让很多民众疑惑,是为了防谁?毕竟示威者是普通民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这和恐怖分子有本质区别,警察的立场是中立的。设想一下,一旦警察把示威者当成了恐怖分子,拿出应对后者的姿态,那会有怎样的后果?
附二:《我们台湾这些年2》试读:“嘉年华”般的街头运动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台湾街头运动发生冲突最频繁的几年。各种运动蓬勃发展,工运、学运、农运、环运、老兵……眼花缭乱。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开始学着走上街头争取权利,有时索性先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在当时都被凝聚到反国民党的大旗之下,只能说当敌人强大到一个地步,所有可能与之对抗的人,或者可能使之改变的人,都可以是朋友。有个台湾人从小看卡通《无敌铁金刚》长大的,里面有句歌词是“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要和那邪恶来对抗……”所以,自认是正义的一方,都先站在一起了。
在许多的游行场子里,都会听到指挥者、演讲者大声自称“咱台湾人(我们台湾人)”,所以群众也在“咱台湾人”的激情召唤下一次次地走上街头。这在当时也形成了一种共生现象,社运人士还有民进党人,各种不同的诉求一定会在同一个抗议场子出现。在街头,只要作为指挥车的“民主战车”一声令下,大家都一起往前冲。在议会里,党外公职人员也通过提出法案支持。当年台湾还没有蓝绿之分,独派和统派都能同台演讲,现在看来都不可思议,但大家就想先拉下国民党,其他以后再说,这是当时的一种集体信念。
那时台湾军警没有太多的镇暴经验,一有过激,马上强力驱散,不懂包围、反包围、包而不围那些镇暴战术。那时的社运人士也没太多街头抗争经验,知道群众运动很好发起,一呼总是百应,可是要怎么控制住群众,不让群众有过激的情绪,也没人有经验。
后来镇暴部队经验越来越多,开始有了驱散队形。驱散队形大概来自希腊方阵,基本有散兵三线(平行)、左梯形(左尖)、右梯形(右尖)、楔型(中间尖)、后退V型等几种,队伍里前排多拿着短棍,后排拿长棍,还有人拿着瓦斯枪和灭火器等,他们前进时,跺着大皮鞋发出整齐的响声,口中嘶吼着“嘿……嘿嘿”,不时再拿短棍一齐敲打盾牌,就像斯巴达勇士向敌军示威一样。在那个街头狂飙的年代,在北部服宪兵役的人几乎都是“见红即战备(月历上的红字代表假日)”。宪兵镇暴部队大都由义务役人员组成,对于义务役来说,假期是最重要的,好不容易等到休假,本来意淫着要跟家人朋友小马子一起度过,可是三不五时的就被什么“台湾第一勇”啦,“街头小霸王”之类的给破坏,所以宪兵弟兄也不管平常是不是支持这些街头运动的理念,只要在驱散时一抓到机会,就把落单群众包围起来,围到里面痛揍泄愤,谁叫你破坏我们休假。
话说在解严以前,驱散队形还不叫驱散队形,叫镇暴队形。在解严之后才改为驱散队形。而民进党还小的时候,常常上街头,那时,被打、被冲水、被抬走、被喝茶、被起诉都是光荣的,稍微热血一点的,多多少少有案在身。民进党高层很怕街头活动演变为暴力事件,早期一发生冲突,总是喜欢说有特务混进自己队伍中搞破坏。事实上,在支持民进党的群众里,真的有这么一批人,就是被媒体称作“暴民”的那些人,每次抗争,总是很热血地冲在前面,总认为要石头来棍棒去的才有快感,他们自称为“冲组”。
在那热血沸腾的几年,“冲组”的“大哥”们参加抗争就像上班一样,冲在最前头。累了喝一瓶运动饮料,吃一根香肠,继续跟镇暴警察对峙。深夜回家才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继续上班养家糊口。
后来,民进党想要改变形象,对街头运动也越来越有经验,所以每当有活动时,总是会组织纠察队,安抚并盯着支持者以防有过激的举动。再过几年,“冲组”比较克制了,宪警也愈来愈温柔,街头运动越来越欢乐,慢慢变成嘉年华,全家老小外加宠物还可以一起出门散步。
附三:街头运动不是民主本身!
据报道,港地的街头活动,或告一段落。
事中不宜对此评论。事后不妨说说个人看法。
一、“民主”,最通俗地理解就是“数人数”。而街头运动,则往往是少数人自作主张地“代表”大多数;
二、“民主”所追求的结果是长期博弈均衡。而街头运动,则是追求“绑票式”的强迫成交;
三、“民主”的成效是民众的责权利均等。而街头运动过程和结果,往往是组织者“风险收益>>风险成本”。而公众的收益不确定,而必定分担成本。
四、街头民主的组织者,往往以取代执政权或某一决策方向为目的,而达成此目的的组织结构往往是集权式的,所以,本身就不是民主的坯胎。取代权力之后,是否采取民主体制,完全是未知的(大多数街头起家之人,执政后都成为了集权者)。
笔者主张,街头运动,其作用不可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但它决不是民主运动,更不是民主本身。较严谨的说法应当是“争取民众民主权力的街头抗争活动”。
以争取民主权力为目标的街头运动,其组织者宜事先承诺:其一,终身放弃参选各级政府、各级议员的从政资格,以免投机获取政治利益;其二,事后主动承担违反当下法律的法律责任,最大可能地换取一般参与者不受追究,以体现其责任担当。这应成为民主运动的基本政治伦理,这恐怕也是检验是否为投机者的有效之方。
附四:“街头政治”(百度百科)
通常说的“街头政治”指的是有组织的街头运动。由于暴力冲突容易引发警力迅速处置,“街头政治”往往采取相对和平的静坐、示威和游行等。“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获取舆论的理解和关注,组织者往往高举“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以“弱者”形象博取同情和支持。
“街头政治”,通常指某些政治势力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发动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冲进政府部门的活动。具体表现有: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集合,举办街头讨论会或组织辩论演讲,发起街头签名运动,搞群众性串联,罢工罢课,静坐绝食,占领广场,围困政府机关等。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街头政治”的现实看,它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拓展其势力范围和在别国建立亲美政权的有效工具。
——中国传媒大学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街头政治更迭独联体国家政权,街头政治是外部势力介入一国内政的通道,街头政治是西方国家进行选举干预的重要手段,街头政治是西方国家廉价更迭他国政权的利器。
通常说的“街头政治”指的是有组织的街头运动。由于暴力冲突容易引发警力迅速处置,“街头政治”往往采取相对和平的静坐、示威和游行等。“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获取舆论的理解和关注,组织者往往高举“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以“弱者”形象博取同情和支持。
2646 请问中共:杨恒均是何人物?
--顾晓军主义:大脑革命•之二千六百四十六
杨恒均的博文显示:杨恒均,是中共党员,上海复旦毕业,毕业后进入中国外交部,后转入国家安全部工作,现为澳大利亚籍,有上千万的个人资产。
杨恒均,在网络上,公开策动令计划、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等越狱(见《秦城风云之越狱》);公开反对反腐败,为刘志军等鸣冤叫屈(见《顾晓军与杨恒均的反腐败之争》)。
杨恒均作为一个外籍人士,如果说、他公开反对反腐败、为刘志军等鸣冤叫屈,是可以的、属他的言论自由的话,那么,他公然在中国网络上、公开策动“暴动”、“越狱”等,也是被允许的吗?如果是不被允许的,那么、他的《秦城风云之越狱》、为什么在几乎所有的网站上都被推荐、而后进入各网站的“热点排行榜”?请问中共,这、如何解释?
如果说,杨恒均如今依然为国家安全部工作,他的反对反腐败、为刘志军等鸣冤叫屈,和策动令计划、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等暴动与越狱、是工作需要,那么,杨恒均有上千万的个人资产、又如何解释?89年前后进入国家安全部工作,至今早该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而中共中央,早有禁止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直系亲属、配偶等经商之说,杨恒均的个人资产、是不是腐败?
以上内容,敬请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与中纪委、共同关心下,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我顾晓军一个合理的答复。
顾晓军 2015-1-23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