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2461 观察、分析、发现


2461 观察、分析、发现
 
    --顾晓军主义:大脑革命之二千四百六十一
 
 
  一连攻克了《多元论》、《趋势论》、《否定论(二)》,中间还贡献了一篇《理性、条理性、说服力》;正欲、发起对《顾晓军主义哲学(二)》的总攻。不料,突然想到了“观察、分析、发现”。这“观察、分析、发现”、一如“理性、条理性、说服力”,其实是“多系统”中的链中之链,甚至比“理性、条理性、说服力”、还要基础。既然是基础、就必不可少,否则、就掉链子了,是不是?
 
  “观察”。维基百科:“观察是一种生物(例如:人类)的感知或智慧累积的活动,以不同的感官(如眼睛)凡感觉特定的现象从而归纳出知识到某个先前的知识与观念架构内以作出判断。”百度百科:“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
 
  我顾晓军则以为:观者,视也;察者,明辨也。观察者,是以视觉为主的,体味、明辨、洞悉的过程。其,主要是感性的,给判断与抉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后的、理性的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提供基础。观察不包含计划,如果说“有计划”,则是“有计划”的观察、而观察本身不含有“计划”,百度百科、属胡说八道。维基百科、更扯淡,生物包括植物、包括病毒等,至少植物、病毒等没有观察能力。除了人类,其他动物也谈不上“归纳出知识”及“观念架构内以作出判断”,其纯属扯几把蛋。
 
  而于观察的重要性,则有很多名人名言:伽利略的、“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爱默生的、“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培根的、“戴上墨镜,世界眼前立即失去了光彩。个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冈察洛夫的、“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等。
 
  于观察,大约很多人都会说到、观察需要细致等。我以为,这其实是废话。于观察,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积极调动观察者自己的感觉、参与到观察的全过程中去。这就是“以视觉为主的,体味、明辨、洞悉的过程”,什么“观察是一种生物(例如:人类)的感知或智慧累积的活动”、“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等,不过是些没有体温、没有脉息、甚至是没有人气的,一种相互抄来抄去的、互联网上的垃圾。
 
  观察,其实无处不在。在顾粉团里,等着看文章、同样属于一种观察。比如,卢德素在《“多元论”是现代民主(民权)政治的思想根基——顾晓军著《大脑革命》札记之一》的一开篇就说,“昨夜在家阅读到顾晓军先生为《大脑革命》一书撰写的新篇章,《多元论--顾晓军主义:大脑革命之二千四百五十九》(顾晓军 2014-3-1314 南京),自自然然想到这样一个命题,“多元论”是现代民主(民权)政治的思想根基。”。这就是观察、这就是“积极调动自己的感觉、参与到观察的过程中去”、这就是“以视觉为主的,体味、明辨、洞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卢德素几乎跳过分析、直接进入升华、达到发现;因此,“自自然然想到这样一个命题”,他的喜形于色、跃然纸上。而这,也确确实实值得庆幸。
 
  观察,还在于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感觉与思考的运动,且、这样的运动、一般都是积极的。而这种积极,却又包含着不同的方向。如以上,卢德素的感觉与思考的积极运动、是朝着发现与升华的方向运动的。而有的观察、有的感觉与思考的积极运动,则是朝着发现与批判的方向运动的。比如,无民主、写于2013-02-08的《马拉拉丑闻——给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一封信()》、“一番搜索下来,枪击事件的版本各式各样,枪击部位也是五花八门!照说有当场目击者,袭击者的人数和枪击部位应该清楚,是不是?俄罗斯之声的‘目前维权少女进行了去除头部五颗子弹的手术’,‘子弹穿过头部打中玛拉拉的肩膀’,‘子弹从耳朵附近穿过’,拿几个比较靠谱的版本说:‘左侧眉毛处射入,子弹没有射入头骨,而是从头皮下方沿着头部进入颈部’,法新社的‘在白沙瓦市的军队医院,医生实施外科手术,成功地取出了她肩部的子弹。’、‘子弹穿过她的头部打中肩膀。’、新华社的‘马拉拉的头部和颈部中弹,生命垂危。’和译言网的‘朝她脸颊和脖子扳动了两次扳机。接着他又开枪把其他两名女孩打伤了,然后两个人逃之夭夭。’”。有了这样的感觉与思考的积极运动、朝发现与批判的方向运动,无民主就很自然地得出“马拉拉丑闻”的结论。
 
  过去,我们看到的、石三生揭露陈光诚的文章,也是这样的感觉与思考的积极运动、朝发现与批判的方向运动。没有这样的感觉与思考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发现那些骗人的蛛丝马迹。石三生、前时的《2011111日立20127月后发生的案》、“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许志永犯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证据中,清清楚楚地注明了‘公安机关出具的《立案决定书》证明:北京市公安局于2011111日决定对许志永案立案侦查’。而检方指控以及法院查明的犯罪事实,则发生在20127月至20134月之间。”。正因有这样的观察,石三生才能作出如此判断、“许志永当然是北京公安的人。不然,身为一个法学博士,是断然不会容忍公安局如此预谋自己犯罪的。”
 
  “分析”。百度百科:“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维基百科、居然没有“分析”词条,直接是“哲学分析”、“数学分析”等,真是扯淡至极!而从维基百科标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人人可编辑的自由百科全书”,却又不让任何一个顾粉编辑“顾晓军”词条看,这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折不扣的、垃圾百出的、混账透顶的、人类的网络垃圾!
 
  我顾晓军则以为:分者,拆也;析者,辨也。分析者,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分拆开被分析对象,而后辨别、研究、考量之。所谓各种手段,自然可以是宏观的、微观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文学的、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分子的等等;而所谓分拆开被分析对象,也自然可以是概念的、内涵的、阐释的、比较的、定性的、定量的、因果的、可逆的、系统的等等。
 
  而辨别、研究、考量之,则更是各有洞天、各具一格,无法细表。而各有、各具,则随你怎么洞天、怎么一格,都必须遵守逻辑,遵守“常识、常情、常理”,甚至应该遵守“公正、民权、自由”。那么、不遵守行不行呢?也不能说绝对不行,但如果不打算遵守逻辑、不打算遵守“常识、常情、常理”,就难免有搞乱是非的嫌疑。
 
  比如,无民主观察的、“马拉拉丑闻”中的“被枪击事件”,无论各国的新闻媒体怎么胡编乱造、如果马拉拉真的被枪击,那么、被枪击的版本就只能有一个,就应该有人站出来纠正、指出其他版本不属实。而如果没有人站出来纠正,就只有一个可能、是炒作、炒作者只需要热闹,根本不考虑是不是事实、也正想用“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的反逻辑、把非事实说成事实、而欺骗全世界的媒体受众。所以,无民主问“被枪击后的疤痕在哪里呢?”,没有人回答;甚至,制造“额头中枪”、“子弹从耳朵附近穿过”、“进入颈部”、“取出了她肩部的子弹”……伤疤却在裤裆里的感觉。而伤疤在裤裆里,无民主就无权要求看。无民主如果非要看马拉拉裤裆里的伤疤,就不是“马拉拉丑闻”,而是无民主丑闻、是不?
 
  再如,只要不遵守逻辑、不遵守“常识、常情、常理”,20127月至20134月发生的案、也可以提前到2011111日决定对许志永案立案侦查,有备无患嘛!先立了案,而后、再让许志永去犯案,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搞计划经济,当然、也可以搞计划犯案、计划镀金、计划进军诺贝尔和平奖。而且,诺贝尔文学奖、不就在计划之中、落入党的优秀儿女莫言同志的裤裆里了?石三生认为2011111日不能立20127月以后才发生的案子、是不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没有社会主义大局观,是吹毛求疵、小看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拿奖能力。
 
  总之,分析、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拆开事物、拆开事件,仔细研究、推敲,还原骗局所掩盖的真相,进而揭露阴谋、让民众不上当或少上当,从而净化政治、净化社会。
 
  自然,分析的方向、也各有不同,有批判、也自然就会有升华。分析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比如,在“立体思维”中、我介绍过“伞状构思与结构”,森林之子就学得很不错。在《“畜生时代”的人性——读顾晓军小说〈臭不要脸老畜牲〉》中,他分析、解读出“这个‘可怜、可悲、可耻’的小人物‘老畜生’的结局似有三层含义,表层看来,如果社会制度没有改变,‘臭不要脸老畜生’的故事还将继续,没有结尾;第二层:‘爹就活在解放前,咋没去当国军?’‘是没想到、还是国军不要他’?活在现代的‘老畜生’为何念念不忘去当国军?引人深思。潜层:太难,想不清,不去想,先吃!能活下去、活好,才有希望。这也许是顾晓军先生对‘老畜生’的期待。”
 
  又如,《假丫头,真汉子——读顾晓军小说之二十二(一卷:假丫头)》,森林之子道“这篇于2006610日创作的短篇小说,言简意赅,自然流畅。其艺术构思至少有三条线。”,他分析“假丫头、真汉子,这是作者以一名参加过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的退伍战士的自言自语的回忆给读者展示的一条明线。”、“对应着假丫头的真善美,有班长、大个子同学、文革发动者等等的假恶丑。这是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条线。”、“小说的第三条线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善于钻营的老班长退役之前是军分区副司令,如假丫头般老实巴交、曾立战功的英雄没有获得应有的名誉,与最下层的劳苦大众在文革及社会转型时期历尽艰辛、挣扎在贫困线下。这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他运用“伞状构思与结构”、进行细致分析,就部分地还原了隐藏在小说《假丫头》中的构思。
 
  “发现”。百度百科:“第一次看到或知道”、“找到”、“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互动百科:“发现是人类产生、发展的基本内容,其包含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及自然具体及整体的认识,再创造。”。不与他们计较了。
 
  我顾晓军、这里所指的“发现”,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到感性或理性的再认识,有了新感觉、新认知,正升华(或在升华的过程中)的全新认识。
 
  这种所谓全新的认识,可以是种升华、也可以是批判、或者是其他,但、关键是要有给人、给读者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至少、也是把原作者、没有打算明说的事、给挑明了等等。
 
  比如,波心投影的写于2012121800分的《“顾粉团”鏖战互联网,思想界上演新“三国”》。注意这是“20121218日”,当时、各方战得难解难分。我翻看“20121218日”之前的文章目录,我自己都吓一跳;换句话说,如果照抄那一时段的文章题目(只照抄文章题目),都有可能导致被封博。而在那些日子里,我确实(率领顾粉团)同时与几个方向的几个方面的人在作战,且在宣传以“公正第一”为核心的“平民主义民主”。这时候,波心投影清醒地“发现”(注意,这里的引号、是强调,而不是其他)了“‘顾粉团’鏖战互联网,思想界上演新‘三国’”。这种“发现”,就是通过观察、分析的再认识,就是新感觉、新认知,就是一种高度概括,就是高于其他认识的升华,也就是“全新认识”。
 
  发现,就这么发现。发现,不能走老路,要另辟蹊径。发现,是建立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的。发现,是对过去的感觉、认知的超越;发现,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活动;发现,是那些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互动百科等等的抄来抄去的作者们、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
 
  发现,也可以是把原作者不方便、没有打算明说的事或话、给挑明了。比如,风北吹的《〈现在时的公正与良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习心得》,“先生在文中指出, ‘公正与良知’的不同,是--‘公正’,是社会的公共标准;而‘良知’,是每一个人、从自身出发的对‘公正’的认同。……实际上,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标准,这就是潜在每人内心的‘良知’了。这一论断,旨在打通个人与社会两个不同层面的公正,即个体的公正认识如何最终成为社会公正。”、“先生又说,用‘现在时的公正与良知’作‘检验真理的标准’,用‘人类社会大部分人认同的、尤其要注意用比我们过得好的社会人所认同的‘公正’’衡量。这一论断,实际上打通了一个国家及其民众与整个世界这两个层面的公正,将视野扩展到全世界,再从世界范围返观自身,得到对自身的正确认知,形成公正理念。这是更大范围的‘公众认为正、方为正’。这里的公众,是整个‘地球村’的‘村民’。”
 
  风北吹的“学习心得”,确实是认真学习的结果。风北吹在阅读中发现的“两个打通”,确实是我撰写《现在时的公正与良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要意之一。所谓优秀的理论文章,就是要给读者一些昭示;而我,也确实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之中、刻意在做这“两个打通”。“打通”之后,我不可能在文章中说;风北吹点了出来,也就高人一招了。
 
  发现,一定不是似曾相识。如“公平正义没有国界”、“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自由公义爱”之流,永远不可能在学术上会有任何发现,也永远达不到顾粉团今天的水准。这不是把他们看死了,而是其早已习惯了不劳而获。
 
  发现,是勤于思考;发现,是繁重的脑力劳动。比如,劳力的《顾晓军——重新选择批判对象的鲁迅》,是他去年夏天、用整整一个夏天,在整个网络上搜索、寻找到300多篇(被封杀、删除而剩下的“余孽”)、过去的(不包含顾粉团的)、或赞扬我的、或批判我的(主要是批判我的)文章,编撰成了两本电子书《批判顾晓军》、《评论顾晓军》,而后、他写的一篇“编者的话”。尽管,我不喜欢别人把我比作鲁迅,可这是他通过繁重的脑力劳动、而后得出来的再认识和新感觉、新认知,我不能不认可,是不?何况,“顾晓军——重新选择批判对象的鲁迅”,这话也是一种高度概况、相当精准、是不?
 
  发现,还可以是美的发现、等等。比如,贞云子的《梅花三弄销魂——读顾晓军小说〈那一夜〉》,就是一种对美的发现。也许、沉醉于唯美的境界中,除引经据典外、她的评论的文字,竟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发现,与观察和分析是相辅相成的。有时,观察、分析、发现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比如,卢德素的“‘多元论’是现代民主(民权)政治的思想根基”、我说“卢德素几乎跳过分析、直接进入升华、达到发现”,这“几乎跳过分析”、不是分析不存在,而是一瞬间、感觉到“多元论”、不就是“平民主义”、不就是“民权”?我想,在他的脑海里、一个简单的比较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判定,于是、“‘多元论’是现代民主(民权)政治的思想根基”、就诞生了。所以他欣喜、所以他得意,所以他的喜形于色,跃然纸上。
 
  各种观察、分析、发现,大致如此。比如,写在“观察”里的例子,无民主的“马拉拉丑闻”、石三生的“许志永案”等,难道不也需要分析、不也需要发现吗?观察、分析、发现,是不能割裂的。再如,写在“分析”里的例子,森林之子的“三层含义”、“三条线”,不同样需要观察和发现吗?还如,写在“发现”里的例子,波心投影的“新三国”、风北吹的“两个打通”、劳力的“重新选择批判对象的鲁迅”,不也都需要观察和分析吗?我之所以把“观察、分析、发现”分开来写,不是三者可以分开、割裂,而是作为每个新人、都需要逐项地训练自己。
 
  “观察、分析、发现”在“多系统”之中,是建立“常识、常情、常理”的意识、是确定“公正、民权、自由”的世界观之后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丝毫也不逊色于“理性、条理性、说服力”。
 
 
              顾晓军 2014-3-1718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网购顾晓军新书 http://guxiaojun538.blogspot.com/p/blog-page_12.html 网购顾晓军新书 顧曉軍小說【五】:玩殘歐.亨利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