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3 自由,是现实
--顾晓军主义:平民主义民主•之二千六百六十三
在我的潜意识中,“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敢把“自由”写进去的。实际上,我错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没有“民权”,“民主”、“自由”与“公正”、都有。
“民主”与“自由”、能写进“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演绎是不同的,但、应属所有民主人士、长期的、不懈的努力的结果与胜利;当然,也是中国当今主流社会的进步、与他们回归过去的认识(也是当今世界主流社会的认识)。而能把“公正”、也写进“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尽管演绎是不同的,但、写进总比不写的好;而这,只能是我顾晓军、和顾粉团的、长期的、不懈的努力的结果了,是不?
已两次提到演绎不同,那么、他们是怎样演绎的呢?他们,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样说,“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见百度相关词条);而在百度的“自由(自由呼吸)”之中,则说“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
显然,中国当今主流社会、把“自由”、写进“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心有不甘的;所以,他们就乱忽悠了。
第一,他们把“自由”、归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是说不通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就是一种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是反对个人的自由的。如是,又怎能说、又怎可归为“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呢?
第二,“自由”、这么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哲学命题,怎么可以与“自由呼吸”、这么个不伦不类的、牵强附会的词汇、放在一起上解释呢?显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自由”、这一重大命题的重要性,是不?
第三,则是把“自由”推到“为所欲为”的“权力”的边缘,而后再强调“自由”“有不损害他人”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举起来再摔下去的做法,无非、是对“自由”的不待见。
还能“第四”、“第五”、“第六”……但,最重要、最关键的,则是“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他们,试图把“自由”归结为、一种“自我”的“舒适和谐”(即满足)的“心理”(即内心的)“状态”,从而、则否认“自由,是现实”。
自由,是客观的、现实的,不是一种自我的、内心的、满足,也不是“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这,应该是人所共知的,每个社会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
拿我顾晓军来说,我首先需要思想自由。有了思想的自由,我才能、在看到各种胡说八道时、有清醒的意识,才能去思考、去辨别、去分析、去找出原因等等。而后,我需要言论自由。有了言论的自由,我才能写文章、说出个一二三……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
而这样的思想自由、这样的言论自由,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什么自我的内心的满足、也不是什么“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说自由是“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我的内心的满足,不过是、一种暗示、暗示人们对现状要满足,不过是、一种引导、引导人们不要对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现状、不满足……而这些谬论,应该就是--思想“维稳”、与理论“维稳”。
然,客观存在的自由、的失缺,是无法用心理安慰来解决的。比如:前不久,因为我顾晓军、揭露“杨恒均是特务”,即、被杨恒均、指使博客中国、封杀了我在那里的“顾晓军的专栏”。如此严峻的现实、如此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如此地践踏我的思考的权力与我的言论自由,叫我、又怎么可能、相信内心的满足、相信“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呢?
对于我顾晓军来说,如果说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是第一个层面的话,那么、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就是第二个层面了。而事实上,几十年来、我的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一直被践踏着。事实如此,被广大读者认可、也被百度百科等众多权威的网站与词条编写者认可的“作家顾晓军,是中国著名作家、当代思想家”,却迄今、没有一本小说的专集或思想与理论的专著出版。而这,决不是我顾晓军、没有能力结集,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起码可结集六七本书了。而如今,单在网上的小说、就有“八卷•二百八十二篇”之多;思想与理论及时评类,则有“顾晓军主义•二十七卷”、“二千六百七十三篇”之多(这就不算“顾晓军言论•四卷”、“四百三十三篇”及早期在网上写作不注意留底稿、多个博客同时被封杀、所遗失的一千多篇)。
一本自费出版的《顾晓军小说》,出版公司也算是尽心尽力、想尽办法、到处推荐,可已两年多了,也改了无数遍、重排了三次版,如今、却还是连影子也不知在哪里。
大陆没有办法出版,就连香港、台湾、美国也婉言谢绝。说到“婉言谢绝”,五毛们又要兴风作浪、说质量如何如何。然,如果确有质量问题,我怎会有这么多的读者、跟踪阅读呢?而就本篇而言,不也能看得出、我的思想与研究能力及表述方法、都没有问题吗?说到底,是红色资本、已经渗透到了香港、台湾、美国的、他们一向认为极其重要的新闻与出版业。举个例子:台湾的东森新闻的评论,过去是一直用我的文章的,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即投去就登,即使在我“狂挺邓玉娇”时、也不例外。然而,东森新闻、被有红色关系的资本收购后,则、一篇也不能用了;编辑,还是原来的编辑。且,如果我不知趣的话,还会遭到羞辱(有一次、他们想重组评论队伍,我试之,即被难堪了)。
如此惨痛的现实、如此惨痛的境遇,叫我、也无论叫谁,怎么可能相信、“自由”是自我的内心的满足、“自由”是“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呢?又怎么、才能让人们相信,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是自我的内心的满足、和“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呢?
我顾晓军,还只不过是一个、在思想上无疆,而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避开种种矛盾的人。而公众、老百姓,叫他们又怎么回避强拆、截访、被失踪、被精神病等等呢?
一个个家、好好的,财富、也慢慢积累起来了……突然,房子、不合法了,家、要去不熟悉的地方了,财富、更要缩水、甚至是不属于自己的了……而理由,只不过是这房子、这家、这财富,妨碍了“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里就不去说,那些“办大事”的人、从中捞了多少好处)……这,让老百姓、怎么接受得了?
受不了,还诉无处可诉、告无处可告,有理也没地方能说、能讲……如此,不只剩上访一条路了吗?可,居然还能想出截访、这损招。即使是封建社会、不也允许上访吗?那“包公铡陈世美”、“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千古佳话中,不都允许上访吗?怎么、社会主义及其官员们、反倒不如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的昏官们?
而那被失踪、被精神病、被扔到荒郊野外等等之类,难道、就不比电影里、电视剧中的、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军统特务等等、更阴毒、更残忍吗?就不比渣滓洞、中美合作所、雨花台等等之类,更可恶、更令人发指吗?
如此这般的、没有人身的自由与安全、没有财产的自由与保障、没有告状的自由与法律的庇护……面对如此这般的、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前发生的、也在国际社会的眼皮子底下出现的现状,怎么能、说什么“自由”是自我的内心的满足、“自由”是“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呢?
“自由”,从来就不是什么自我的内心的满足、也从来就不是什么“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而是客观、是现实!自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
顾晓军 2015-2-28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