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7 什么是“立体思维”?
--顾晓军主义:大脑革命•之二千四百四十七
什么是“立体思维”呢?正好、我刚写了篇《大脑革命(十二•此非仅此)》,大家记忆犹新,我就把这篇文章“拆拆”、以说明“什么是‘立体思维’?”(当然,这不过仅仅是“导入”)。
在《大脑革命(十二•此非仅此)》开篇,我用关于“多系统”的文章的不同写法、引出网络读者与出版方面的不同口味,再说、其实网络读者与出版方面都该考虑“此非仅此”。而后,把问题归结于、我没有能像写小说一样、从善如流地运用“此非仅此”。这就不是概念化地推出“此非仅此”了,是不是?
随后,通过大家熟悉的卢德素和他的评论文章的例子、说“此非仅此”的存在。而后,比较“多意性”与“此非仅此”的差异性。再而后,又通过“生活”、“文章”、“经典”展现各种“此非仅此”;再比较“经典”与我说的“此非仅此”,通过不同、表述“此非仅此”比“经典”有更多的功能。而后,引出“此非仅此”是打开思维空间的手段。再用“事物往往是立体的”与“此非仅此”作比较、分两个以上的层次提供“此非仅此”的例证、谈怎样才能“空灵”、“飘逸”,通过“飘逸”再回到打开思维空间、引出“立体思维”,完成“此非仅此”是“立体思维”中的一种的逻辑证明与通过叙说让读者感悟并举的交代链。
最后,提到“自我训练”、提到我最近提供的七种“自我训练”的方式,并顺带说明“立体思维”与“多系统”、在“大脑革命”中的关系与作用。
“拆”了《大脑革命(十二•此非仅此)》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似游离在“此非仅此”之外的不同口味的问题、实际上是第一次让读者感性认识“此非仅此”,与“此非仅此”的本论、就构成了一个立体。而在本论中,卢德素和他的评论文章的例子、又与纯本论构成了一个立体。在纯本论中,又有“差异性”与“此非仅此”的论述所构成的立体;在“此非仅此”的论述的中,还分“生活”、“文章”、“经典”的展现,与正论;在正论中,且继续分“经典”与“此非仅此”的比较……等等,还有结尾。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立体。当然,文章的立体、不等于“立体思维”;然而,如果没有“立体思维”的能力,恐怕很难构建立体的文章。是不是?
思维训练、尤其是与立体相关的思维训练,是中国教育的短板。顺说,刚搜索了“大脑革命”、“立体思维”、“多系统”等。“大脑革命”,已有书及“《大脑革命》读书笔记”、“一本讲大脑方面的科普书籍,质量一般”。“立体思维”,百度百科虽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空间思维’等”,但能Google到“思维训练---立体思维法_逍遥右脑记忆 - 右脑记忆方法”等,可见其一斑。“多系统”,搜索到的是“电脑多系统删除”等。“事物往往是立体的”,搜到的是我的文章。“伞状结构”,是“伞状建筑结构”等。“多点、复合与再复合”、“多鸟瞰式”、“大处着眼、悉心梳理”、“多意性”、“此非仅此”,也是我的文章。
其实,我最早谈到思维、是2008-8-31的顾晓军言论《思维模式与改造思维》,文章中介绍“思维模式的基本分类,有三种”,“线状思维模式”、“树状思维模式”、“网状思维模式”(百度百科的“思维模式”、创建词条是2008-09-22 14:27)。我的“人类的思维的‘历史大系表’”,则在《解密“战略、战术、技术”》之中。
回到思维训练是中国教育的短板上。在我的记忆中,在中国教育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思维训练。在我写《思维模式与改造思维》之前,也没见到过有谁谈“思维模式”(百科的相关词条,也在我之后),所以、当时我的文章相当的火。如今、来归纳中国教育里的思维训练,可以说、“线状思维”的训练,是隐藏在小学的数学题里的,如“小明早上起来锻炼身体,他跑了1000米,而后撒了泡尿,又跑了1000米,请问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这当然是我瞎编的),但、这就是“线状思维”的训练。然而,“线状思维”又是最基本的思维,不训练、也会有,文盲、也会有。当然,白痴不具备“线状思维”。
在这样的训练之后,就要等到学几何了。几何证明,是种“逻辑思维”训练。再后,就几乎没有什么“思维模式”的训练了。要一直到工科的中专或中技,才会有制图课。制图课中有立体图,是立体感的训练;然,立体图部分极少,目的也是转向平面(制图,就是一种立体的平面化)。此后,则要等到中专或大专(包括本科以上)才有毕业论文(中技没有毕业论文)、才有一次完整的“树状思维”训练--无论什么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是一次“树状思维”训练。而毕业后,经常写论文的、则被工作强迫训练或自我训练着;若不接触论文之类,就几乎永远告别了“树状思维”训练。
而“网状思维”几乎是天生的,很难训练,更不用说在学校得到训练。再有形式逻辑等等,则属于专业训练。这就是中国教育里的思维训练的状况。
而美国呢?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他带儿子移民美国,儿子九岁、老师布置小孩写一篇论文。小孩就上网查资料,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而这样的作业,不是偶尔才有。这说明什么?人家、从小就在进行着“树状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
因此,在中国、思维训练只有靠自己。我年轻时,就找各种方法训练自己。我去年的这个时候,写过篇小说叫《蒙目》。车轮战的“蒙目”,是一种“立体思维”的训练。但、这是种相当专业的训练,非人人可受益。
我较注意暗示他人进行思维的自我训练。然在顾粉团、我较刻意做的也不过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波心投影,他的大一些的文章、多数是宝塔结构,也就是“树状思维”、倒过来的“树状”、或者说是树根。我的暗示就是表扬、夸,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另一个是石三生,他很聪明、思绪飘忽不定,是难得的“网状思维”;感觉好的时候、文章写得无可挑剔,而感觉不好的时候、则文章凌乱。我觉得他缺乏梳理,明示他进行“树状思维”的自我训练,以达到“网状思维”与“树状思维”的复合。
如果再有,就是对卢德素的引导了。但、这已是开始写“大脑革命”和“立体思维”及“多系统”的文章了。也就是说,中国教育并不注重思维训练,而民间、除了自我训练外、很少有人督促。
而百度百科,虽有“立体思维”词条,也煞有介事地、解释为“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空间思维’或‘多维型思维’”,然、其“立体思维与点、线、面式思维的比较”与“三维空间的优越性”等,都是地道的胡扯淡(注意,我是2014-2-26说的,可查看这时间之前的版本)。
我在以上说了,波心投影的文章结构像宝塔,那么、波心投影的思维是“立体思维”吗?应该不是。其一、我在篇首说了、文章的立体不等于“立体思维”。其二、“树状思维”不等于“立体思维”。我们过去忽略了“树状思维”不等于“立体思维”。仔细回味一下,我们过去所说的“树状思维”、是投影在平面上的“树状”、或者说是纸上的“树状”。纸上的“树状”,当然不是“立体思维”。
去年初或前年底、我在顾粉团明示石三生进行“树状思维”自我训练,谈到“网状思维”与“树状思维”的复合。这时,我说的复合、是“立体思维”吗?应该不是。仔细回味,我说的意思、也该是两个平面的迭加。
“立体思维”的真正横空出世、是从《闲话“国际会议”》开始。有了《闲话“国际会议”》,才有了《解密“立体思维”》;而有了《解密“立体思维”》,方有了《大脑革命》。真正要追溯源头,可追溯到《事物往往是立体的》(我写《事物往往是立体的》,其实是为善意提醒当时顾粉团里的一位朋友。文章发表后,劳力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森林之子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我注意到了这些,后来、才通过小说与回应小说评论、一步步发酵成了现在的模样)。
大家现在就可以去看看、百度百科的“立体思维”的词条(今后看、则要注意看2014-2-26当日或之前的版本,之后的就真不好说了),看看“立体思维”词条的一茬茬的编者、究竟在胡扯些什么。通过该词条的文字与我的文字的比较,就可以明白:“立体思维”词条,其实是徒有虚名,实际上是一个真空区。
上面也提到过、Google到的“立体思维”是“思维训练---立体思维法_逍遥右脑记忆 - 右脑记忆方法”等。训练记忆、与我所说的“立体思维”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已存世的《大脑革命》的书,也是胡说八道!请看“《大脑革命》读书笔记-多任务大脑”摘要:“第一部分科技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科技使我们陷入注意力连续分散的状态……”、“第二部分。科技改变行为。多任务切换不能提高效率,还让效率降低高达50%……”、“第三部分健康大脑。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这些转变向有益的方面进行前进……”。至此,我只能说:这世界,骗子太多!稍不留意,就会被骗得不分南北。
本来、无论如何要写一段本论的,而今看来、还真不能集中写出来,而当散布在一篇篇的文章之中--让不学无术者与剽窃者、至少要跟读我的大部分文章、才能有所得。
可以开诚布公的,则是我顾晓军的“大脑革命”这部书的“立体思维”的部分、已经拥有“事物往往是立体的”、“伞状结构”、“多点、复合与再复合”、“多‘鸟瞰’式”、“大处着眼、悉心梳理”、“多意性”、“此非仅此”(不好意思,本来习惯性的预告、也不方便预告了)。
顾晓军 2014-2-26 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